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15日 星期五

陶俑情怀

李 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15日   第 15 版)

  陶俑

  第一次走进陶俑的世界,也算是机缘巧合。朋友心情好,送我一件西汉陶俑。

  看到这件西汉陶俑时,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位精壮汉子,高9厘米,戴着帽子,扬手挺胸,手里拿着一个兵器,目视前方。陶俑做得很精致,帽子上的珠子都清晰可见。他身上留下的风霜痕迹让他更显得威武。

  对于藏品,尤其是残器,我向来心生好感,这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考虑,与当前投机气味较重的“古董热”无关。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奴隶制时代流行以活人殉葬, 后来社会进步了,以俑殉葬。

  陶俑来我家,我将他安放在书房。环顾陋室,除了几架图书,一张硬木桌子,剩下的就是平时搜罗来的古玩:几只旧杯子,一只薄胎大碗,一只民国时期陶瓷熏香盒,如今又多了一件西汉陶俑。

  我在想,古俑的观赏最应借景生情,春风、秋雨、落雪、虫鸣,感受会不相同。夜静之时,独坐书房,四壁皆柜,再若柜中皆俑,大小胖瘦,神情百态,可远看,可近瞧,对这千百年的灵物,自然会生出几许感慨。感人生之乐、之情、之无奈、之苦短……悟通了,想透了,烦事脑后一抛,大彻大悟,仰天一笑。当然,有时也会揣摩古俑,遥想当年,它们或守卫、或服侍、或成牛做马,以各种形态编织墓主人的理想和家园。千百年后,主人变成灰,化为泥,它们却重见天日,再回人间。这其中的轮回,不知暗合着什么阴阳玄机。

  最近,朋友带我去探访一位老师,他颇爱收藏。走进老师家的院子,满目皆是旧时代的瓦当、石墩,堆放得整整齐齐。老师人很热情,又是握手,又是沏茶。我们在院子里的石桌边坐下,老师搬出他的藏品,一件件,娓娓道来。当他拿出一件陶俑时,我心底一抖,亮过一道闪电。这是一件汉代的说唱俑,只有头颅和上半身。俑头大如小孩的拳头,脸上鼻孔朝天,堆着厚厚的笑容,嘴角已经咧到耳根,能瞅见唇后的大牙。他表演什么节目,无从知道,大家笑了,他就开心。他不拘小节,袒胸露肩,无牵无挂,肚皮拍得叭叭响,牛皮吹得比天还大。在世俗中忘我,开怀而笑,声音中不含一丁点儿的杂质,我欣赏这样的生存态度。

  汉代画像砖和陶俑表现世俗场景的很多,有宴饮,有歌舞,有鱼猎,有杂技。这浓浓的烟火气息将作品与我们拉得很近,使艺术流传很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件残缺的汉代陶俑让我心动,正源于此。

海棠山观摩崖
擦亮蒙垢的“太湖明珠”(美丽中国之旅)
蛇岛搜奇
老挝石缸阵之谜(国人看世界)
陶俑情怀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