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15日 星期五

海棠山观摩崖

占广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15日   第 15 版)

  海棠山摩崖造像有两大特色:一是造像多为藏传佛教形态,二是摩崖用藏、蒙、满、梵、汉多种文字书刻。海棠山因此被誉为“藏传佛教艺术名山”,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海棠山题字“秀色可餐”。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境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群峰兀立,松木滴翠,清蝉鸣树,和风骀荡,风光秀丽。让人惊讶的是,漫山峰峦断崖之上,遍布着数百尊摩崖造像。这些造像,最大的高达5米,最小的仅有15厘米,刀法精湛,工艺高超,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虽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色彩不褪,颇赋神韵。

  登山路上有各地来的游客,我们夹杂其间。山路两侧林木芊莽,抬头望,高峰之上、断崖之侧,排布着许许多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佛像。摩崖造像是藏传佛教——黄教传入阜新后,用300多年的时间,历经6代活佛谱写而成。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西藏善同寺扎萨克(总管)喇嘛章嘉活佛率门徒到此山雕刻造像。他们因石而异,在继承和发扬晚唐传统雕刻艺术基础上,融合外来艺术的精华,采用阳刻浮雕、龛内浮雕和阴刻浮雕等多种造像手法,在满山花岗岩上刻下了柔和、丰满的佛像及一些摩崖文字,创造了具有东方独特魅力和民族风格的佛像造型艺术。

  海棠山摩崖造像雕刻在花岗岩上,共260多尊,有10尊佛像为一组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佛像,称为“集仙石”。这些造像形象千姿百态,有的面含微笑,慈眉善目;有的怒目圆睁,威风凛凛。众多的佛像中,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红绿度母、金刚力士、欢喜佛、千手千眼佛、天王佛、三头六臂佛、阿修罗等佛像为代表。其中,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造像雕刻在一块高大凸起的岩石上,格外醒目。有些造像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如观世音菩萨,在汉族寺庙中多为美丽端庄、低眉善目的女性菩萨;而在海棠山藏传佛教造像中,则变成了十一面八臂或一面四臂。有些佛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汉五种文字,并涂有彩绘。

  攀援而上,一块块巨石及石上佛像相继出现在视野里。平视、仰视或遥望石上、崖端佛像,仿佛是在阅读藏传佛教的整部经卷,令人叹为观止。据导游介绍,海棠山摩崖造像的雕刻手法在全国是罕见的,全山造像分别采用了高浮雕、低浮雕、线雕等雕刻手法,风格上在继承北魏和晚唐风格的同时,突出了蒙古族、藏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海棠山的造像虽多,却无一雷同,最小的图案也凸显出了个性。

海棠山观摩崖
擦亮蒙垢的“太湖明珠”(美丽中国之旅)
蛇岛搜奇
老挝石缸阵之谜(国人看世界)
陶俑情怀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