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新论)

毛世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8日   第 05 版)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食单产达449.5公斤/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84%……2023年,山东粮食生产取得优异成绩,让“齐鲁粮仓”更加充实、成色更足。

  民以食为天。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面向未来,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加强科技攻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应用,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齐鲁粮仓”建设。

  坚持“顶天立地”,扩大农业科技供给。以科技助力粮食增产提质,研发是基础。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就要加快构建与山东粮食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以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立体农业等领域开展跨地域、跨单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坚持“四个面向”,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研发新技术、增加科技供给,才能为藏粮于技提供有力支撑,为粮食生产注入创新动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实效。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依然存在制度不完善、人才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社会化服务力量缺乏、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实用技术被束之高阁。这就要求加快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既要着力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联动、“产学研推用”横向协同的机制,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也要不断增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各方协同发力,扎实推进,必将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让农业科技真正发挥实效。

  鼓励“科学种田”,提升分散经营农户的技术应用水平。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最终都是为了使先进技术被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采纳、消化和应用。鉴于分散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薄弱环节,应综合施策,鼓励和帮助农户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先进技术。比如,通过手机APP、公众号等及时推送农业技术信息、市场动态,开通农业技术服务热线和在线咨询平台,这些都有利于农民享受便捷的农业科技服务。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方面,可以提供农资补贴、技术推广补贴和培训补贴,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消除技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必将激励更多农民接纳新技术、用好新技术。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征程上,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包括“齐鲁粮仓”在内的全国各主要粮食产区,必将进一步实现粮食增产提质,为端稳中国饭碗打牢基础、增添底气。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