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张 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第 09 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呼唤新时代的文化旗帜指引文明发展方向、指导文化建设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也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守好魂脉和根脉

  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标示人类社会开化状态和进步状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既始终保持核心思想要素的连续性,又不断回应挑战、自我调适,在激荡碰撞中吸纳融入新的思想元素,形成新生文化力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实现蜕变和更新,不断激励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鲜明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之后多次就“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入阐述,进一步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魂脉”象征着思想文化的灵魂和命脉,起着统摄、引领、指导作用;“根脉”如同思想文化的根本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骨和精神基因。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和广泛社会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铸为一体、融为一脉,中华文明才能守正创新,塑造出既葆有民族特性、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的文化形态。福建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八闽大地深厚的文气文脉结合起来,聚焦守护传承中华文化,深入实施中华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创新开展“闽人智慧”传播计划,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福建特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领导权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作为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信念、价值追求,而且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同时,文化还具有阶级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领导权不仅体现为对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领导,还体现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坚强有力的文化领导坚定文化自信,以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巩固文化领导权。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加强文化领导权放在重要位置,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同时,重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内生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塑于我们党领导人民砥砺探索的文化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明确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夯实全体人民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从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超越于自然界其他一般动物的地方,就在于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实现等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独特创造,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人的价值追求,使不同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为整合社会行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强调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等。这为我们科学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文化的双重属性,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文化领域来看,既表现为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与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消极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要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一方面,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产品形态,推出更多富有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审美旨趣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特质传承和弘扬起来,不断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近年来,福建创新组织“欢乐常相逢”等送文化活动,打造“三浦并臻”“三泰书香”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高品质文化充盈人们生活;开展“提振精气神  建功新福建”主题宣传,实施“循迹再奋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

  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彰显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的认同。同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具有的包容性,赋予中华文明吸收外来、绵延繁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具有的和平性,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中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既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强调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要求我们既要巩固文化主体性,保持中华文明独立自主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又要秉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创造出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作出中国贡献。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海丝人文交流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为牵引,统筹建设国际传播中心、打造交流活动品牌、深化中外合作计划,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着力彰显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深刻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主要指本原、本质,用主要指作用、方法,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的最终目的是“达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具有广阔时代背景、深厚理论基础和坚实实践基础。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铺展开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学习领会其科学体系、创新观点,又准确把握其战略部署和蕴含的科学方法论,把体和用有机统一起来,转化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实际行动,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福建将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实施文化领域各项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为抓手,以深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工程”为突破,不断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实处。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