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李 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第 09 版)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助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贡献力量。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认识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聚焦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高校在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破除一切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北京市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统筹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类型、层次和空间等结构布局,推进在京“双一流”高校建设,推进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深化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发展,努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北京高校贡献。

  深入推进高校育人方式革新,加快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的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相关战略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在办学路径、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推动高校进一步强化师生数字能力素养,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的新范式。另一方面,要支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等发展需求,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北京市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统筹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北京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载体,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快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

  深入推进高校科研范式变革,加快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校要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聚焦提升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和紧缺急需人才等关键环节,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增强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能力。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联合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企业等优势科研力量,创新机制、协同攻关,加快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北京市深入推进新一期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重点实验室、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等平台建设和项目实施,引导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改革高校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方式,优化创新生态,建立长周期稳定投入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深入推进高校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高校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必须进一步推进开放办学,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放眼国内,要推动高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健全完善及时响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形成“学科围着产业转、专业支撑需求走”的良性互动关系。面向国际,要加强高校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开辟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新路径。北京市推动高校瞄准教育强国建设和“四个中心”建设,加强校地资源统筹,加快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推动高校在产城深度融合、城市更新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入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通过完善治理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破解大学“同质化”发展、资源低效配置和重复建设问题,解决高校内部多元主体界限不清、职权交叉等问题,构建各相关主体相互正向促进、各司其职的自主发展空间,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治理格局。北京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北京高等教育“一盘棋”,高位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发展,优化结构布局和协同机制,支持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结对共建。支持北京高校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探索“大部制”“学部制”改革,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大统筹和机构协同高效运行,以内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