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先立后破培育新质生产力

薛 莲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5 版)

  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立在先、破在后,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先立后破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立在先、破在后,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贵州产业发展底子较薄,在培育新兴产业时并不急于破,而是充分利用地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土地电力成本低等优势,把大数据产业先立起来,让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顺畅。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稳步推进,做好新旧模式、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求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贵在“预则立”,难在“立中破”。立与破并非截然对立,可在统筹推进中实现统一。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一些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有待转型升级,但破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传统产业并非低端产业,对待传统产业,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一退了之”。近年来,内蒙古在“追风逐日”、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同时,在推动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下功夫,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构建起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多条产业链,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实践证明,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想方设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实现“立中破”与“破中立”的动态平衡,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时,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不跑偏、不走样。布局新产业、上马新项目之前,应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深入调查研究,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时仓促上马,确保新产业立得住、走得稳。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新征程上,坚持先立后破,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关系,就一定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为红旗文稿杂志社编辑二室主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