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点“废”成金,畅通低碳循环(人民时评)

——传统产业新观察④

李浩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第 05 版)

  以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为发力点,以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为突破口,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创新链就能更好融合

  拓展方式,丰富品类,提升价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增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

  

  在上海,养猪场可为城市燃气管网供气,污水处理厂能实现绿氢全链条应用,令人开了眼界。

  金山区廊下镇,存栏量达4.5万头的松林楼房规模化生态养猪场,通过沼气处理项目,可将每天生成的数千立方米沼气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甲烷。

  浦东新区合庆镇,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设施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区域内,“制氢—储氢—热电联供”全链条中试应用研究项目近期试运营,将污水的绿色价值“吃干榨尽”。

  打通产业链,脏兮兮、臭烘烘的“废物”,转化成了城市所需、百姓所求的“好物”,垃圾处理等传统产业也开辟出低碳循环经济赛道。这样的转型升级,既为垃圾处置探索新途径,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增添新亮点。

  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垃圾。垃圾处理曾是不少城市头疼的市政“包袱”。转变思路,“废物”也是“宝物”,“包袱”蕴藏“财富”。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当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挑战,也为创新绿色科技、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提供了时代机遇。

  城市治理的难点,往往是撬动产业创新的支点。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的建筑垃圾增量依然很大。传统的填埋或露天堆放处理,不仅占地,还容易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在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新装备,实现混凝土块现场处置。打碎的中骨料可就地用于铺设工地便道,细骨料可制造透水砖、预拌混凝土等20多种再生建材产品。应用新装备、新技术,不仅减少天然砂石开采,让企业垃圾运费下降了2/3,也使武进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约95%。以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为发力点,以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为突破口,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创新链就能更好融合。

  技术创新是推动资源再生利用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废弃物新型处理技术纷纷涌现,数智化加速赋能。通过细菌在发酵罐里生长繁殖、不停“吃”含碳尾气,合成生物技术能够将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生物乙醇及新型饲料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自动化拆解产线,一辆中型报废汽车可在15—30分钟内完成拆解,汽车内钢铁、塑料、橡胶等物料的综合回收率可达90%以上。加大科研力量投入,聚合科研人才资源,激发自主创新潜力,探索形成集多元化技术及产业体系为一体的创新合作模式,就能助力产业蓄积新动能、开辟新蓝海。

  模式创新也有助于产业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贵州开磷集团改变“资源—废物—排放”的线型物质流动过程,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实现了磷石膏、黄磷炉渣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小到一个企业,大到整个国家,拓展方式,丰富品类,提升价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增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

  我国每年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2亿台,手机废弃量可达4亿部以上,其中蕴藏着大量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在建设“无废城市”的背景下,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的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8万亿元……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