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科普之光照亮更多人(治理者说)

孙 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第 05 版)

  坚持科普为民、科普惠民,把科学知识、科技成果送到群众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县持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厚土壤、夯实根基。

  打造全域科普体系,扩大科普覆盖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科协牵头、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推进科普进机关、乡村、学校和企业。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高质量科普服务和组织动员体系,鼓励学校利用校园科技节、科普画廊、科普刊物等活动和平台,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普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从小就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积极盘活用好各方面资源,不断拓宽科普渠道,壮大科普队伍,就能让科普的田野更加肥沃,为更多人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提升科普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科普有了许多新模式、新形式、新手段。与时俱进,创新思路,更加贴近当下的接受习惯,才能让优质科普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一方面,要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科普的趣味性。比如,我们利用科普活动日、科技活动周、“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等活动,用花鼓戏、诗歌、小品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广受群众欢迎。另一方面,要更好对接群众需求,不断提升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推行群众点单的服务模式,实现线上需求点对点,线下服务面对面,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让科学更好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践证明,传递科学知识的方式越丰富多样、贴近实际,就越能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有利于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科普惠民性。更好服务人们生产生活,是科普的价值所在。我们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原则,围绕群众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开展高质量的公益科普。比如,围绕粮食、水果、油菜、油茶、棉花、家禽等优势特色产业,衡阳县委组织部、县科协主动对接科研院所,选派90多名科技特派员,形成“科技服务+基地+农户+培训”“科技服务+项目+科技示范户”等模式,给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技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坚持科普为民、科普惠民,把科学知识、科技成果送到群众身边,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大科普理念,努力实现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为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为湖南省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