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畔,背一首和扬州相关的古诗,游客就可以获得免费夜游瘦西湖的船票—今年暑期,江苏扬州这项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感受运河之夜的亮丽。
“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每一句古诗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穿越时空长廊,走过悠悠岁月,与运河流水共鸣,诉说着扬州的历史与辉煌。
游客们沉浸在这份别致的体验里,邂逅一场文化盛宴。10年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扬州是牵头城市。10年来,扬州持续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近年来,扬州市牢记嘱托,整合大运河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一座因水而生、缘水而兴、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多元文化城市
《左传》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通了一条水道,即扬州的古邗沟,这也是大运河的“原点”。
“在中国早期运河当中,只有邗沟被《左传》记载。《左传》行文极简,所录一般是天下大事,这是其他早期运河无法比拟的。”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说。
河兴城兴,河衰城衰。扬州是城河关系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运河沿岸城市。扬州从隋代被确立为陪都,到唐代全国第三大城市、第一大地方城市,再到清代漕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都反映出这是一座因水而生、缘水而兴、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多元文化城市。
顾风说,扬州还是水资源利用和与水患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治水理念、治水工程技术得到应用,归江十坝、七河八岛、运河三湾都是见证。
此外,大运河扬州段保留着众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物质形态的工程遗址、技术遗存,非物质形态的文学、诗歌、工艺美术、书画等。
“扬州能够通过竞争成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很不容易,其底气就在于大运河扬州段这些突出的核心价值。”顾风说。
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干林介绍,唐朝时期,扬州就已成为漕运集散中心、水上交通枢纽,众多文人墨客来往、逗留于此,留下了无数吟咏扬州的诗词。
“扬州是诗人之都,乾隆第二次南巡时,7000多名诗人在扬州参加红桥修禊,编成的诗卷有300多卷。康熙年间成立的冶春诗社,流风余韵影响至今。扬州也是诗书之源,《全唐诗》刊刻在扬州,乾隆年间七部《四库全书》,其中之一在扬州。”华干林说。
在华干林看来,研究扬州运河文化、挖掘诗性文化、传播扬州诗词、促进文旅融合,扬州大有空间,大有可为。“现在,瘦西湖景区的每名导游至少熟悉200首诗词,他们已成为文化解读员,向游客推介扬州、融入扬州。而瘦西湖唐诗主题夜游活动推出之后,一炮走红,在国内旅游界拿遍了大奖。”
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绣花功夫”
家住扬州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的李建中明显感觉到,这几年,家门口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李建中今年69岁,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从瓜洲古渡坐船游览,到东关古渡码头,这条水线串起散落在沿岸的各个景点。下了船,在东关街漫步,感受人间烟火。你看最近东关街挤满了年轻人!而且不少都是外地的。”
李建中的感受在数据中有佐证。以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每日客流量超过15000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93%。
以大运河文化为引领,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扬州以“河”为主线,构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遗文化集聚区、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形成发展合力。
近年来,扬州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绣花功夫”,深入挖掘运河与景区伴生的时代价值,通过聚焦“白+黑”全天候畅享、“食+住”多业态发展、“陆+水”全范围覆盖等方式,有效拉长了文旅消费链条。今年1月至6月,扬州景区11个核心A级景点共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如今,扬州城一年四季游客如织,各地游客争相前来寻找“诗和远方”。
成功申遗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扬州全面推进运河沿岸环境整治
“我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小时候还见过纤夫拉船的场景。”家住广陵区汶河街道龙头关社区的老扬州人杨铭,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述了自己关于运河的记忆。
“那时候运河边没有现在这样大片的绿色,以前河两岸还挤满了棚户呢,乱七八糟。我记得17岁那年还下河游泳,这一晃几十年,我今年都70周岁啦。”杨铭感慨,几十年过去了,他生活的城市不断更新、变化,但身边的运河却一直在静静流淌,一如从前。“光阴如流水,我们这些运河儿女就这样在运河的哺育下,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同是龙头关社区的老居民赵庆琪,每天都会在运河边散步,“运河两岸的变化太大了,那一片以前都是工厂,后来全都搬走了,运河水又重新变清,我们生活在运河畔的人民,有一种幸福感。”赵庆琪指着运河岸边,急切地想把几十年来看到的运河变化告诉记者。
默默流淌,似乎一成不变的大运河,在2014年迎来了新生机。这一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给运河沿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扬州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全面推进运河沿岸环境整治。
当时,扬州启动了运河三湾综合整治工程,不仅搬走了沿河所有的污染工厂,还疏浚、治理了河道,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美化。2017年9月,运河三湾全新亮相,蝶变成一个占地面积3800亩、核心区面积1520亩的“生态秀带”。
关注“水环境”,做实“水文章”。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城市,“一河清水向北送”是扬州的重要历史使命。扬州坚持生态为先、绿色发展,将东线源头周边340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核心保护区,输水廊道两侧各100米范围划为生态空间管控区,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极大改善了运河沿线的水生态环境。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对扬州的肯定,让扬州人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扬州市广陵区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顾珍建介绍,今年4月,扬州大运河“十里外滩”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正式开工。按照相关计划,未来5年内各项目将分期实施,建设包括两岸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等。
“推进扬州大运河城区段建设,对进一步体现扬州大运河原点城市担当、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名城形象、传承扬州文化及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大运河‘十里外滩’项目开工,标志着扬州市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掀开了新篇章。”城控集团扬州大运河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建文说。
在新时代,大运河这条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正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