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来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场馆设计提取了大运河的拱形元素为基本架构,充分展示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
8月2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讲解员阮文阁正在为参观者深入讲解,游客跟随着她的脚步,听得投入,神情专注,频频点头。
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对游客而言,“三分游,七分讲”,讲解员就像一座桥梁,为游客构建历史与现实时空的联系,讲解员不仅是文物的代言人,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从2022年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馆至今,阮文阁已经在讲解员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多,为众多参观者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故事。通过她的讲解,隋唐大运河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被一次次传播和弘扬。
用心研究每一件文物,用情讲述历史故事
清点讲解设备、换上“全套装备”、整理仪容仪表……阮文阁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充实的工作。虽然已经做了无数场次的讲解,但在穿戴讲解设备的间隙,阮文阁还是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讲解词。两年多来,这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听阮文阁对大运河的历史、典故娓娓道来,人们很难想到,这个33岁的姑娘几年前还是一名电台主持人。
“之所以转行成为一名讲解员,是因为我从小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阮文阁说,能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参观者,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历史、热爱历史,是一件幸福而骄傲的事。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后,阮文阁如愿成为该馆的第一批讲解员。此后,她珍惜每一次的讲解机会,用心研究每一件文物,用情讲述那些历史故事。
运河文化故事厚重丰富,讲好并不容易。为了让讲解内容走进观众心中,阮文阁开始沉浸在大运河的世界,看史料,翻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咨询馆里的专家,然后对照着博物馆内的陈设,一遍遍地练习讲解。
有人以为,博物馆讲解员就是一个“复读机”,讲解词背熟就能一劳永逸,但在阮文阁看来,他们是不断学习的“永动机”。“或许我们给游客讲解的内容只是‘一杯水’,但我们的储备得是‘一桶水’。”阮文阁说,这就需要边干边学,在讲解中生动讲述掌握的知识点、文物故事,才能提升讲解的吸引力。
因人施讲,努力为不同观众带来深刻体验
讲解员的工作并不轻松,一场讲解结束,阮文阁往往已经唇干舌燥。但参观游客多的时候,她也只能匆匆喝口水,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场解说之中。
“身为讲解员,需要做到因人施讲。”阮文阁说,从学生、公务人员到特殊群体,他们的讲解对象不断变换,而每个人接受讲解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就要在讲解中学会因人而异,确保游客听得见、听得懂。
阮文阁举例说,对小朋友要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去表达,用活泼的方式讲解,而年长一些的游客则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因此讲得要深入细致一些,通过讲述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令阮文阁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接待的一群自闭症儿童,这是阮文阁第一次为特殊的孩子服务。事先她曾想过孩子们对博物馆可能兴趣不足,没想到孩子们的反馈“出乎意料”,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好奇,遇到喜欢的内容会竖起大拇指“点赞”,讲解结束后,一名自闭症儿童还对她喊出“谢谢姐姐”,这让阮文阁瞬间成就感满满。
一段历史一段词,一个场馆一件事,重复了几年,会不会没有了热情?阮文阁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每天面对的参观群体不一样,他们和我们的互动每天也都是新的,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知识和故事补充到讲解当中,使讲解内容更丰富、更与时俱进。”阮文阁说,参观者来自全国各地,也许一些人一生只来参观这一次,所以她要认真讲好每一场。
为传播、传承大运河文化尽心尽力
“我们的船马上靠岸,粮食要从船上卸下来,你们觉得会卸到哪儿?”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展厅,阮文阁带领游客体验一粒米从征收到运输,再到归仓的全过程。随后,她带着游客转入一旁的“城与运”展厅,“登船”体验一场运河之旅。
不同于“文物+讲解”的传统展览形式,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通过全新数字技术,将隋唐大运河整体“搬进”展厅,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游览体验。
“展览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科技手段持续创新应用,通过各种丰富的互动体验,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参观者也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融入。”阮文阁说。
作为研究、收藏、展示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的专题性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古时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河与瀍河的交汇处,建成开放后,已吸引数百万观众前来参观,成为“中国大运河”对外宣传推介的重要窗口。
“讲解员不仅仅是讲述者,还应该是传播者、传承者。”阮文阁说,每一次讲解,对她来说都是在完成一个光荣的使命,能将厚重的大运河文化讲述给更多人,不断擦亮中华文化名片,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这是她觉得作为博物馆讲解员最有意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