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

民生周刊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徽省泗县原文化局副局长、巡护运河志愿者张永平:

见证运河面貌变迁 带动人们爱河护河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4 版)

    “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闲时。”

    漫步运河畔,张永平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起了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段隋唐大运河兴盛时的场景。

    张永平退休前曾任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党委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年轻时,他曾带领群众参与过运河治理;退休后,志愿巡护运河。

    守护运河已成为张永平大半生的事业。令他惊喜的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就包含通济渠泗县段有水运河故道。

    “出生在运河头,住在运河尾,喝运河水长大。”谈及自己和运河的渊源,张永平说,希望守护运河能成为一生的事业。

    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宿州泗县段的28公里故道,保存较为完好,也是通济渠唯一的一段“活态”运河遗址。

    出生在运河边,张永平的童年美好回忆很多都与这条河相关。捉鱼、捕虾、打水仗……回忆起往事,69岁的他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童年时代。

    虽然每天上学都要经过河上的小桥,但张永平儿时并不知道身边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隋唐大运河,更未能想到有一天这条天天经过的小河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的通济渠,入南宋十余年后逐渐荒废。在历史上,通济渠曾多次淤塞改道,加之黄河经常泛滥,河道沿线地貌变化大,“历史上,该段运河的河道宽40多米,如今只有十几米宽。”

    直到1972年,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对运河进行河道清淤,张永平才对运河有了更多了解。清淤过程中,河道中出土了很多唐宋时期的沉船,沉船上有铜钱、瓦罐、瓷器等物品。

    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张永平还曾带着县文物保护部门的相关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搜集流落到民间的运河文物。

    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张永平了解到这段运河的更多信息,“通济渠是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每年从江南运入京师的粮食达500万石。当时的运河舳舻千里,宿州因运河而兴。”

    从张永平描述的场景中,仿佛能听到当年船夫的吆喝声,想象到沿岸热闹的市井景象。

    父子接续守护古运河

    随着时代的变迁,漕运兴盛的隋唐大运河逐渐被湮没。

    历千年不衰,泗县段运河至今仍然在发挥着灌溉、泄洪等作用。然而,由于河道淤积比较严重,需要进行疏浚。

    从20世纪60年代始,泗县开始治理古运河,向千年河道要“水”要“粮”。

    作为当地的基层干部,张永平曾带领群众对河道进行疏浚。

    “兴修农田水利,一般都选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张永平回忆说,“工地上插满红旗,一片红色的海洋。虽然天气寒冷,但工地上却热火朝天,村民们脱衣撩帽,干劲儿十足。”

    为鼓舞干劲,张永平对大家说:“我们吃自家的饭,干自家的活,一定要使劲干!运河畅通了,农田灌溉才有保障,庄稼才不会出问题。”

    担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后,张永平对隋唐大运河的文史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大运河安徽段作为安徽长江以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张永平对儿子张伟说:“隋唐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段河道、每一座桥梁都记录着祖先的智慧和辛勤。同时,运河也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影响下,张伟也成为泗县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

    在大运河申遗期间,当地一条高速公路拟将部分桥墩搭建于运河南岸水域内。发现该情况后,张伟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最终,施工方作出调整,将桥墩的位置向南移动了5米,使运河主体免受侵占。

    见证运河面貌改变,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爱河护河队伍

    年近古稀的张永平经常骑摩托车沿着古老水道来回“巡视”。河边的一草一木以及河道水质的点滴变化,他都了然于心。

    退休后,张永平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运河的守护。运河的水质如何?周边环境是否受到破坏?有无污染源?通过“巡河”,张永平每天都在了解古运河环境的变化。

    随着年事渐长,张永平患上了冠心病。8月20日,《民生周刊》记者在运河边见到正在巡河的张永平。那天,张永平不顾家人的劝阻,上午刚输完液,下午又匆匆赶到了运河边。

    过去几年间,张永平见证了运河生态的变迁。“曾经,水面长满浮萍和水草,赶上干旱季节河水还经常断流。”

    为持续优化县域水生态环境,近年来,泗县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河湖长联动体系,各级河湖长切实挑起管护责任,开展了河湖“清四乱”、增殖放流、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活动。

    如今,运河两岸处处是风景。这条看似寂寂无闻的水渠,已成为泗县人民休闲、纳凉、散步、骑行的首选之地。“运河两岸,修有隋唐风格的长廊,绿树成荫,果树飘香,多美啊!”

    张永平深知,实现河流的长治久清非一朝一夕之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河、护河队伍,让这条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永续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