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科技前沿,促进药械技术服务新机制,建立真正的大众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这是势在必行的道路。”
中华文明有独特的文化源流,我国要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健康之路。伴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对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始终未停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韩德民认为,探索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健康之路,健康中国就有了内涵和精神引领。
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健康之路,需要新技术支撑。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相继落地,新的生产力不断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医疗服务体系和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在谈及如何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创造未来时,韩德民表示,瞄准科技前沿,促进药械技术服务新机制,建立真正的大众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这是势在必行的道路。
听力障碍防治变迁
服务好14亿人民的健康是一件大事,从听力障碍的防治可见一斑。
目前,全球听力障碍人群有15亿,我国有2.57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50%。以听力障碍预防为例,韩德民谈及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变迁。
和过去单纯的治疗不同,我国更注重预防和筛查。2007年12月,教育部、民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将听力筛查纳入新生儿的必检项目。如今,这项检查的覆盖率超90%。
针对耳聋出生缺陷,我国建立起三级防治体系。从新生命孕育起,我国就开展了耳聋缺陷的筛查和预防,并形成了成熟的中国模式。
不仅有前沿的理论研究,我国还有落地生根的实用技术。例如,通过网络及物流体系,听障人群在家中就可选配到互联互通的智能耳机。
在自主研发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管理中心和运营中心。在专业技术团队的指导下,我国形成了技术产业化、生产销售和听力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该项目实现了4个方面的能力提升。”韩德民说,“智能穿戴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方面的提升,线上评级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线上自营药械服务体系建立,学术引领、教育培训完全实现线上。”
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
在韩德民看来,我国医改当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不充足且城乡分布不均,二是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攀升。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心脑血管、老年痴呆、癌症等慢病在疾病中的死亡占比不断升高。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加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是以医疗服务为主,注重疾病的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未来将更注重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由以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又是国家战略。
谈及转变的内容,韩德民说:“从被动体检转向主动的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从单纯的体检服务转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由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转向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主动系统的个性化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
谈及康养话题,多数人认为仅和中老年人相关。不过,韩德民认为,从健康中国的角度看,康养则要从娃娃做起。
“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通过一组数据,韩德民谈道,“无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健康生活理念的树立,还是健康知识的积累,都要从娃娃做起。”
从健康中国角度考虑,生老病死是一个全周期的过程。从关注健康生命的诞生、加强健康管理到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着手,努力做到少得病、不得病或者得了病及时治疗,从而实现人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健康管理和生存保障。
新科技支撑
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提升基层医疗条件,提升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培养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
在韩德民看来,除了在科技引领下的药械技术创新外,建立大众健康服务新模式还要探索服务机制的创新。
首先,要探索医院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构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个体化医疗健康档案,并进行信息智能化管理。
其次,要优化医疗健康平台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包括健康管理、亚健康康复、养生及各种慢病的保障手段,也包括大病预警、分级诊疗、突发疾病管理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将以上二者结合,再与医疗保障服务对接,使服务更精准,最终形成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韩德民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将衔接宏观政策和落地推广普及的中间环节。具体而言,包括整合区域的医疗资源,集中优势的专科团队,在现代技术的引领下开展互联网远程辅助和诊疗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健康平台管理中心开展云端平台系统服务,形成智慧医疗的闭环网络。
“形成智慧医疗的闭环网络,需要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支撑。”韩德民认为,只有这个网络体系不断扩大、不断成熟,人人享有医疗健康保障才会真正在技术支撑下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