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冰雪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单兆鉴
冬奥会、冬残奥会在我国成功举办,是对我国冰雪运动乃至奥林匹克文化的一次大宣传、大普及、大推动。
虽然源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及精神却已深入国人心中。文化上的接纳,对丰富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至关重要。
如何科学全面地利用冬奥遗产?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遗产涉及多个领域,除了冰雪运动相关装备、器材,还有组织大赛的技术和程序,更有人才培养机制及冰雪文化等。
不单纯是竞赛,冰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通过举办冬奥会,要带动更多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因此,“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后冬奥时代的主要使命。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无疑要靠民族品牌来支撑。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大部分装备器材来自国外。除了压雪机、造雪机、缆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外,甚至连雪具、雪鞋也大多来自国外。
我国发展近代冰雪运动数十年,滑雪器材装备的生产已经有了基础,但和国外一些冰雪产业品牌相比仍有差距,亟需补齐短板。
在竞技运动方面,我国冰雪运动冠军逐渐增多。在推动冰雪运动发展方面,民族品牌也要跟得上,要向国际先进器材设备制造企业学习。
长远来看,没有冰雪运动民族品牌的创立和支撑,就不能说我国是冰雪强国。从这个角度看,冬奥之后应更加重视民族品牌的生产、研究和市场推销。
借助冬奥会的举办,相信会有更多国人在冰雪运动器材设备研究和制造方面投入资金和力量。除了滑雪器材、滑雪服装外,我国也可生产压雪机、造雪机、雪地摩托车等。
除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支撑外,冰雪运动器材设备的发展也要依靠冰雪运动从业者的支持。目前来看,冰雪运动教练员、运动员对民族品牌还缺乏足够的自信。
此外,我国对冰雪运动深入研究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相关研究多是依靠运动队、体育部门来进行。既要保证竞技运动的稳步发展,也要满足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需求,这无疑需要有全国性的研究及推广体系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