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专访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

“让听不到的人听见,看不到的人看见”

□ 本刊记者 李鹭芸 《 环球人物 》(

    李方平把采访安排在紧邻他办公室的开放式会客室里,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位董事长不到8平方米的办公室,除了他的办公桌椅,想再放两把凳子就很勉强了。

    很难想象,30多年前就名震商界的“温州八大王”之一的李方平,如今虽掌管着有数亿资产的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诺尔康),却仍是一副创业者的模样。“我没有什么成功的概念,只是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想让听不到的人能够听见,让看不到的人能够看见,让站不起来的人能站起来。”这位62岁的董事长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他对成功的理解其实很简单。

    “搅局者”

    诺尔康目前主营的人工耳蜗,就是李方平带领团队开发的医疗产品。2011年8月19日,诺尔康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器械生产证书。从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生产人工耳蜗能力的国家。此前,国内的人工耳蜗产品全部依赖进口,被上述三国企业垄断。让李方平备感骄傲的是,诺尔康人工耳蜗的出现,使进口人工耳蜗的价格从每套25万元人民币降至15万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而国家的集中采购价也大幅降低,从每套8万元降至4万元。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共有3.6亿人患听力障碍。中国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近200万。

    李方平告诉记者,医学界普遍认为,植入人工耳蜗是迄今为止治疗重度耳聋最有效的方法。和助听器不同,它针对的是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患者,配戴者能够依靠设备发出的电脉冲对听神经进行刺激,产生听觉。

    “由于植入人工耳蜗费用较高,术后需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对于普通收入家庭来说,这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负担。目前全国每年仅有不足1万人有植入人工耳蜗治疗的机会,只占到14岁以下的听障孩子的1%。”如何让更多患者承受得起人工耳蜗的价格,是李方平最关心的。

    然而,也就是从2011年开始,西门子、思达克等外企陆续来跟李方平谈收购。“原来全球市场人工耳蜗平均价格都是25万元左右,韩国日本等周边市场也是这样。因为诺尔康的出现,他们每套利润就少了10万元。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三个国家一年销售5万多套,每年利润就少了50多亿元,你说他们的损失大不大?他们当然觉得我很扎眼,认为我是个‘搅局者’,所以一直想买下诺尔康,可以继续垄断市场。”

    李方平一激动,温州口音越发浓重。“他们想买,可我不能卖啊!从2010年开始,国家采购人工耳蜗的补贴标准是每套10万元,按当时进口耳蜗的平均价格,远不够帮助一个孩子。现在诺尔康把价格压到每套4万元,国家拿同样的10万元做补贴能帮到两个孩子。如今,浙江、河南、安徽等省已把诺尔康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患者植入自己只需掏1.85万元左右,其他均由医保承担。能让更多患者受益,我的坚持就值得。”

    浙商“父子档”

    从2011年产品上市,诺尔康人工耳蜗累计销售了5000多套,无一出现质量问题。截至今年上半年,诺尔康已拥有114项专利,其中发明和使用新型专利近45项。

    今年1月8日,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诺尔康人工耳蜗以“军事声损伤致聋机制及防治关键技术应用”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月1日,“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其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诺尔康展台,对人工耳蜗、人工视觉进行了深入地了解,称赞诺尔康技术“是高科技中的硬科技,是造福残疾人、积德行善的事业”。

    经历过商海沉浮的李方平,已经修炼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他会把这些荣誉,变成对儿子的“紧箍咒”。李方平之子李楚,现任诺尔康总经理,已成长为一把业务好手。父子二人被业界视为“浙商传承接力”的典范。

    “我们十几年来只做了这么一件事。”在李楚眼里,父亲李方平一路非常不易。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温州,被称为“合同大王”的李方平,与“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以及“电器大王”郑元忠等人,因“投机倒把罪”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多人入狱。此事被称为“八大王”事件。6个月后,李方平等平反出狱。后来伴随出国热,李方平举家定居加拿大。1996年,“百无聊赖”的他回杭州重操旧业,经营低压电器生意,后又经营房地产,开发了杭州颇有名气的嘉德广场。

    “走进人工耳蜗这个高科技领域,完全得益于儿子李楚的帮助。”李方平提起的是一段温情的回忆。

    2005年,李楚通过加拿大的邻居,知道了曾凡钢、付前杰等几位在国际电子耳蜗研究领域非常有建树的旅美华裔专家,他们手握许多人工耳蜗的专利,却因为投资多、风险大、回报慢而屡遭投资者的冷遇。

    听儿子一说,连什么是人工耳蜗都不知道的李方平第一反应是:“这东西那么贵,科技含量又高,如果国内能生产出来,对患者对国家都有利。这是好事,积德啊!”没过两天,父子俩就飞去了美国。

    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当时人工耳蜗的专利在美国加州大学,负责技术研发的是个印度人,他主观上就不想让这个技术引到中国,而是带回印度,所以条件开得相当苛刻”。谈判足足持续了一年。直到技术研发部门换了负责人,对方看李方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便问:“你一个房地产商,既没有医学背景,又没有科学技术,怎么会去做这种高科技?”李方平说:“中国有2000多万听障人群,我想把这个技术引进到中国,让他们可以买得起,用得起。”

    李方平没有想到,一句话消除了对方所有的疑问。对方不仅同意合作,而且还降低了前期资金投入的门槛。

    一步步苦着过来

    创业的人最有体会,其实“开个好头远远无法等于成功的一半”。

    拿到专利后,李方平频繁地穿梭于美国、北京和杭州,5年内回加拿大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5个月,以致被加拿大政府取消了永久居留权。

    2006年8月16日,公司正式开始运营,现实的技术瓶颈摆到了李方平面前。“人工耳蜗模型有两张圆桌那么大,后续的研发要将其缩小至1元硬币大小,还有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的大笔资金也成了难题。”最初投入的近3000万元人民币很快花光,产品3年上市的计划也不得不延长。

    李楚回忆,父亲满头乌发一夜之间变得花白。“当时美国那边的专家预计,投资5000万元,3年后产品就能上市。到了实际操作中,国内一些专家跟我说了两个不可能:一是没有5年、投资没有1个亿,是不可能实现产品上市的;二是技术含量高,批量很难,你图这个赚钱也是不可能的。”

    李方平不是没有想过放弃。2010年整一年,他是靠着从外面借钱或贷款给百来号员工发工资的,本金加利息5000万元以上。“借来的钱,本金算公司的欠款,利息由我们父子自己往里填。”李楚想起来还一阵后怕,“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月底,一到月底,老爸就打电话来问,想想这个月怎么办?从哪儿先弄来200万啊……”

    “我自己朋友亲戚已经都借遍了,只能找儿子想办法。”李方平苦笑着说,“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苦着过来的。”

    即便熬到了产品上市,品牌推广依然艰难。一则听障人群接触广告的渠道少,二则诺尔康只做直销。“我们很怕医药代表为了推销产品,过度宣传效果,人工耳蜗只能帮助聋人听到声音,但不可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样可以听贝多芬音乐。我喜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李方平说。

    实际销售中,诺尔康的人工耳蜗虽然质量丝毫不比进口品牌差,但销售情况远不如预期。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看重进口货);二是很难靠微薄的利润撬动原有进口品牌与医院之间的合作。

    “不少医院以消费者不放心国产品牌质量为由,拒绝与诺尔康合作。”造成公司严重亏损,李方平鼓励员工,坚持就是胜利,相信诺尔康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

    李方平就这么坚持着。每当感觉熬不下去了,他就到公司走廊上转一圈。走廊的墙壁上是一个个孩子纯真的脸,他们大都是刚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第一次真实地听见有声世界的即刻反应。李方平说,虽然有时觉得苦,但心底里还是开心。

    “昂贵”的情怀

    记者问李方平,是什么支撑他坚持做这件事,他说到一个词“情怀”。马云说过企业家要有“情怀”,看来李方平亦是这样。

    从人工耳蜗投产到现在,诺尔康的高层人员一直没什么变动。“第一次给患者装上我们的人工耳蜗,就要临床开机时,大部分高层人员在场,大家都比较忐忑。那两名患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一个老兵,一个小女孩。”李方平说,给老兵开机时,他老伴在旁边不停地问,怎么样了,怎么样了?“过了一会儿,那老兵终于开口说,‘我听到你声音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眼泪了。这种感受不是你赚钱能得到的。”

    但这种“情怀”又是极其昂贵的。

    李楚告诉记者,诺尔康的股东最早只有7人,后来发展到70多人,如今已有上百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看着记者一脸茫然,他说:“公司财务实在运转不动时,父亲就卖点股份给亲戚朋友,一路走一路卖,现在他只有诺尔康百分之十几的股份了。”

    有人问李方平,“再卖下去股份都没了,熬得这么辛苦有意义吗?”李方平说,“只要这件事能继续,更多目标一致的人参与进来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本身就是好事。”

    李方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我们只要怀疑这个产品有万分之一出问题的可能性,它就出不了车间。”在诺尔康的库房里,记者看到上千件“疑似问题产品”等待销毁。李方平介绍说,“我们在做测试的时候发现这批产品有5%的概率会导致泄漏,一旦泄漏,血液里面的水分会导致电子元器件短路,患者就得重新做手术。”

    “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肯定是把这批产品给卖出去损失小。但把这批货卖出去,我自己心里就不对了,如果唯利是图,当初就不要做这件事。”李方平说,他坚决的态度让公司上下都清楚地知道,以后碰到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做。

    5年来,李方平已代表公司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浙江省残联等机构捐赠人工耳蜗500余套,价值3500万元人民币。同时对贫困地区聋儿减免耳蜗费用3000例,价值6000万元。这让李方平获得“爱心企业家”的好名声。

    李方平“无节制的爱心”让公司销售部门很无奈。他总是无原则地捐助产品,免费做耳蜗植入。“几年下来,也免费送了300多套了,”李楚笑着说,“真的送不起……”

    如今,人工耳蜗刚有起色,李方平又开始向人工视网膜研发砸钱,虽然路依然很长,但他说,“让听不见的人听见,看不见的人看见,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这个事业,我做不完的还有儿子,儿子做不完的还有孙子……不管乘的是绿皮车还是高铁,坚持下去总会到终点的。”

王胜江 邓亚萍的新搭档
“让听不到的人听见,看不到的人看见”
潘刚:用伊利态度行公益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