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王胜江 邓亚萍的新搭档

他们联手打造的“云上体育”,是国内首家体育创新平台

□ 本刊记者 尹洁 □ 胡小兮 《 环球人物 》(

    王胜江,1972年出生,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清华大学EMBA。前SOHO中国营销副总裁。2015年与洪泰基金合作成立洪泰创新空间,任CEO。2016年8月与邓亚萍联手创业。

    王胜江有段时间喜欢洗冷水澡,结果把关节炎给洗犯了,从此不敢再洗。像很多企业家一样,他对强身健体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积极性。“创业是要拼体力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或许因为创业者与运动员有某种共性——能吃苦、有毅力、为梦想百折不挠,王胜江才能说动邓亚萍“下海”,与自己联手创业。不久前,中国乒坛前“一姐”邓亚萍辞去体制内职务,彻底投身体育产业,引来外界一片惊讶。这种果断与决绝正是王胜江最看重的品质:“我佩服她不留退路的精神,这是创业不可或缺的东西。”

    “把购物中心变成体育中心”

    王胜江和邓亚萍相识多年,私交很好,联手创业这件事已经酝酿了很久。邓亚萍早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博士课题就是奥运经济,加上她多年来积累的人脉,王胜江对合作很有信心。

    “我们希望把各自在体育圈、创业圈、传媒圈和投资圈的资源相结合,打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体育创业平台。”他说。

    王胜江把中国人的生活分成3个阶段:一是吃饱穿暖,二是购物休闲,三是运动健康。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20岁以上人群中,40%左右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926元,比2007年增长了52%。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期,发展潜力巨大。

    “以前女孩子每周要逛一次街,现在要是每周不跑一次步、不健一次身都不好意思刷朋友圈。这就是新的时代,一个靠运动维持健康,而不是靠吃补药维持健康的时代到来了。”

    娱乐消费时代,人们习惯“一站式”购物休闲,商场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现在,王胜江计划打造“一站式”体育消费,把运动场馆、健身课程、专业训练、创新孵化器融合到一起,与房地产和互联网相结合,这也就是他与邓亚萍联手打造的“云上体育”创新创业平台。

    邓亚萍辞职时表示,希望为退役运动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帮助,使他们顺利再就业,成为体育创业的新兴力量。而王胜江想得更多,他的计划中还包括资本运作,比如引入体育基金和风险投资。

    “我们会以创新空间为基地,培养一些体育运营人才,进而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把过去的购物中心变成运动中心。”目前王胜江的主要工作是寻找合适的场地,不能太贵,也不能太偏僻。

    “这个空间的收费会定在中等价位,首先是聚集人气,既吸引创业者,也吸引老百姓,然后逐渐在全国布局。我希望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理想的状态是做成一个体育生活社区。”体育人才资源也很充足,许多运动员前半生战绩辉煌,后半生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多年累积下来,市场供需的体量都不小。

    今年8月,多家机构联合发布《2016中国体育消费生态报告》,其中显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7万亿元;在提出具体发展目标的27个省份中,拥有体育用品龙头企业的福建省,产业规模计划达到1万亿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邓亚萍出任“云上体育”董事长,王胜江担任CEO,这个组合使公司刚成立半个月就获得了战略投资。作为国内第一家体育创新平台, “云上体育”致力于解决大众消费者在运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场地少、收费高、项目单一、专业性不足等。王胜江希望通过外部投资加速生态产业链的完成,最终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目标。

    中国的体育消费正在从小众转向大众。当“洪荒之力”变成中国人的流行词时,人们对运动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竞技,而是真正融入了生活。“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否则创业都创不动。”王胜江笑道。

    “我们不是二房东”

    王胜江的老本行是房地产,1999年加入SOHO中国,做到营销副总裁的职位,2013年初辞职创业。当时他的想法非常明确:把美国的创意工作站(NeueHouse)引入中国,打造本土化的创新空间。

    去年3月,王胜江联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投资家盛希泰成立了洪泰创新空间(下称创新空间),其基本商业模式是用折扣价租下写字楼的一两层,重新装修、划分成小块,租给初创企业和小型公司。

    创新空间采用连锁模式,“旗舰店”位于北京望京,已经运营了一年多。《环球人物》记者在这里看到,近20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成办公、会议、健身等区域,所有工位都是开放式的。据工作人员介绍,每个工位每月租金1600元—1800元,目前入驻的公司有30多个。

    随着传统地产业进入瓶颈期,与“双创”相结合的“联合办公空间”正在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新模式。很多传统地产大佬,包括潘石屹和毛大庆,都在这个领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

    然而,王胜江对于“办公”这个词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创新空间不是通常的办公楼。在他的观念中,自己提供的是创业服务,不是转手出租场地的中间商。

    “如果把这个行业看成二房东,那只看到了脚下一米的距离。我们是一个新行业,是要提供内容的,不能称之为‘办公’。”

    王胜江所说的“内容”就是服务,除了提供场地外,更要提供创业、融资的平台,这就超出了传统地产企业的范畴。提到这一点,他有点激动:“滴滴是出租车公司吗?京东是百货商场吗?他们都被称为科技企业,我们为什么要被称为房地产公司?”

    不过,王胜江也承认,目前这个行业里确实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甘当‘二房东’的创新空间都是虚假的繁荣,早晚会死。他们不能提供创业资源,入驻公司也不可能高效地孵化。”

    正是依托于多年积累的资源,王胜江的创新空间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落地,孵化项目近200个,其中约70%的项目拿到天使轮或A轮融资,总估值超过100亿元。

    把每天晚上当成“明天晚上”

    在王胜江看来,创新也好,创业也罢,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只不过这个时代赋予了它伟大的意义。对于他个人而言,创业大概是世间最苦的事情。

    “我每天早上起来就是生存与死亡的心态。”王胜江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他每周的日程都被会议、活动、面试和应酬填满。“创业者就像苦行僧一样,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永远在苦苦挣扎。”他见过有人连续创业9次,第十次才成功。

    在房地产行业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让王胜江深知坚持的意义。“我曾经开玩笑说,我把别人都熬走了才成为高管,就是强调坚持、坚韧的重要性。如果你今年挺不住放弃了,那么明年这个行业出现巨头,很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放弃成就了对手。就像马云讲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问题是哪一天是明天?王胜江的建议是把每天晚上都当作明天晚上,相信熬过这一晚就美好了。总之,“CEO是要跪着把平台扛起来的人”。

    因为每天都在接触创业团队,王胜江调侃说,自己快成相面的了。对于早期项目,他首先看创始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靠谱,有人表现出的是诚恳,有的是执着,反正让我能相信你,敢把钱交给你,这是很重要的。第二就是投入,无论如何对创业不能放弃,全身心的、没有退路地投入,我喜欢这样的人。”这两点相结合是最理想的。当然其他一些因素也会看,比如有没有专利,有没有好模式,但核心还是看创始人的状态。

    相对于商业模式,王胜江认为还是产品更重要。没有好产品,永远卖不出好价钱,营销手段则是锦上添花。因此,他认为当下的互联网模式创新已经跑得足够快,下一步要思考的是怎么跟传统行业相结合,包括制造业和金融业。

    这也是王胜江把旗舰店设在望京的一个原因。早年他在这个地区开发楼盘时,就把望京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中关村+CBD(中央商务区)”,一方面有中关村风格的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有CBD的商业元素,比如金融人才、跨国生意。

    “我是从传统行业转过来的,更喜欢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行业。创业不光要创新,也要落地。在北京地区,望京是未来我最看好的经济发展区域。创业者需要钱,但更需要的是土壤。”

    提到创业通常说“九死一生”,王胜江则说“百死一生”。他从不把创业看成一锤子买卖,即使上市也并不代表就成功了。

    “成功的核心是看企业家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批创业者现在都成为顶级大佬了,今天的这批创业者20年后能不能成为顶级企业家?让最有能力的人冒出来,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才是创新、创业的本质。”

    有一次,一位地方领导对王胜江说,当地95%以上的经济产值都是大企业创造的,小型企业连5%都不到,褒贬之意很明显。王胜江回应说,任何国家的发展一定是先有小企业的创新,然后持续不断地传导到大企业,甚至颠覆一个行业,所以不要轻视这些小企业。“今天在创新空间里的这些人,不要小瞧他们,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格局。”

王胜江 邓亚萍的新搭档
“让听不到的人听见,看不到的人看见”
潘刚:用伊利态度行公益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