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迪士尼乐园,靠副业赚大钱

2015年,全球5个迪士尼乐园利润共达30亿美元

□ 本刊记者 毛予菲 □ 蔡爽 《 环球人物 》(

    60多年前,美国芝加哥,华特·迪士尼看着两个女儿在后院玩旋转木马。这一情景给了他灵感。1955年,华特·迪士尼投资1700万美元,在加州修建了全球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如今,迪士尼乐园与媒体网络、影视娱乐以及消费品与互动娱乐共同搭建起迪士尼四大业务板块。

    有看衰者认为乐园并不是一个好行业——中国300家主题乐园,75%处于亏损状态,20%大约能够收支平衡,只有5%营利。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却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迪士尼乐园自有一套吸金术。

    快乐要带来利润

    华特·迪士尼将迪士尼乐园打造成了“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但他也务实地认为,“快乐要带来利润”。2015年,迪士尼乐园的总收入达到162亿美元,占整个集团总收入的三成以上,仅次于收入排第一的媒体网络板块;利润则达到30亿美元,占整个集团利润总和的两成。

    在乐园的总收入中,门票占到30%至40%。加州迪士尼乐园刚开张时,华特·迪士尼将当时的成人票售价定为1美元,儿童减半。现在,美国迪士尼单日单园的平均票价约为110美元(约合722元人民币)。上海迪士尼票价略低,平日价370元人民币,高峰日499元。据统计,迪士尼乐园每年的门票收入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不过这却不是一个靠卖门票赚钱的地方,迪士尼乐园的门票钱也就刚好覆盖运营成本。迪士尼中国事务原高级副总裁唐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从迪士尼乐园的内容组成可以看到,它的收入是综合性的,还包括衍生品、餐饮以及赞助商收入等。

    统计迪士尼乐园里游客停留时间最长的地点,也许你不会想到,那就是商店。从入口到每个主题园区,还有各种流动的小型商铺车,公仔、钥匙扣、水杯,随处可见。

    整个乐园陈列的商品款式有7000多种,大多售价十几、二十美元。其中超过2000个是新产品,几乎每年会更新一次。乐园负责很多新产品的设计,为此设有专门的调研部门,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结合潮流趋势做出模型。比如要是被经销商告知珠片火爆,他们就尝试着把珠片装在发箍上,或者公仔服装上。

    在所有的营销策略中,真正让迪士尼衍生品与众不同的,是它们经常与游乐设施捆绑在一起。在“星球大战”游乐设施出口,迪士尼就设置了一家非常大的衍生品销售商店,刚出来的游客根本无法抵挡它们的诱惑,忍不住掏腰包买买买。更要命的是,乐园中的商品大多都是在园区外买不到的限量版,让顾客有种“错过这个村,就没这家店”的紧迫感。

    另一类入园消费收入则来自餐饮。据说加州迪士尼乐园每年吃掉的汉堡就超过400万份,另外还有160万份热狗,320万份冰激淋和160万份爆米花。迪士尼是不允许游客自带食品饮料的,有网友给刚开张的上海迪士尼算过一笔账,简简单单的20元套餐身价翻了3倍,卖到六七十元,人均日消费额约200元,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迪士尼乐园的成功,也体现在五花八门的赞助商名目上。早在1954年,华特·迪士尼创造第一座迪士尼乐园时,资金短缺,他答应为美国广播公司拍摄一部叫做《迪士尼乐园》的连续剧,才换来了投资。打那以后,赞助商就成了乐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迪士尼已经过了需要通过企业赞助才能建造乐园的时代,和企业的合作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赞助商logo的植入广告随处可见,迪士尼还授权了一些品牌,联合推出纪念版产品在园区出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与迪士尼感情深厚,在全球迪士尼的周年纪念活动中,都会推出各种纪念瓶。不过关于合作费用,双方都严守秘密,从未公开过。

    前前后后一台戏

    林焕杰认为,迪士尼乐园成功的基础在于巨量人流带来的巨额消费。唐军如此形容迪士尼乐园的感召力,“就是一台戏、一场演出。游客在的地方是舞台,看不见的是后台。迪士尼的员工不被称为服务员,而是演职人员。‘演’这么一出戏,就是要给你震撼、给你惊奇,让你快乐、让你流连忘返。”

    迪士尼乐园没有人事部门,招聘工作由“演员中心”负责。有数据显示,迪士尼集团员工人数共31万,乐园雇佣了超过 13 万人的“演职大军”。

    对员工入职前的培训,迪士尼十分重视。尤其是保洁人员,因为他们相信,游客遇到次数最多的不是经理、不是售票检票员,而是清洁工。即使是只工作两个月的暑期学生工,也要花整整3天时间接受培训。其中的一两天用来学各种扫地细节——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将纸屑刮得干净;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扬起来;剩下的时间,则被用来集中练习拍照、包尿布、指路,还要学些医疗常识。迪士尼的口号是:“要把清洁工培养成明星。”

    无论你在什么岗位,一旦踏上迪士尼乐园的大街,就要全情投入自己的角色。如果遇到小孩问话,员工都会蹲下,眼睛与小孩平视;如果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那就问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如果有走失孩子的家长,要第一时间把他们带到最近的托儿中心;有时候还可以搞些小惊喜,如果遇到戴特别勋章、当天过生日的人,就祝他生日快乐,再送上鲜花冰激淋。

    每个迪士尼乐园都有自己的大“后台”。在这个童话王国的地下,迪士尼织了张隧道网——这是一套神秘的送货系统。迪士尼乐园里有喝不完的可乐,吃不完的美食,买不完的糖果,但从来没见过送货的,因为迪士尼规定货物必须在游客看不见的地道中搬运,再用电梯送上来。地下隧道也是“演职人员”的休息室。这里有控制灯光的计算机中心、为工作人员设立的咖啡店和全世界最大的更衣室。躲在这谢绝一切游人的地下隧道中,工作人员可以吸烟、进餐、喝水和化妆。

    迪斯尼的目标就是:确保所有员工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从游园人数来看,这种管理战略被证明是成功的。全球迪士尼乐园的游览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为1.34亿人次,2015年达到1.38亿人次,作为全球主题公园的老大,比排名第二的梅林娱乐集团(6300万人次)和排名第三的环球影城集团(4500万人次)游园人数加在一起还要多。

    永远不可能完成的项目

    迪士尼有个口号“永远建不完”,全球迪士尼乐园每年有1/3的设施被淘汰,再加入流行元素重建。林焕杰认为,不断增加新鲜元素,是迪士尼乐园成功的另一个秘诀。 

    负责设计并打造迪士尼乐园的“幻想工程师”最清楚个中奥妙。最初,乐园的设计师都是画动画的,建筑师看着歪歪扭扭的“童话建筑”草图傻了眼。华特·迪士尼就决定要把幻想与工程在现实中结合起来。他抵押养老保险成立了一家独资公司,雇了来自大约140个不同领域的专家:雕塑家、风景园林师、策划师,甚至还有特效专家。自那时起,幻想工程团队开始并肩作战。

    赫赫有名的雕塑家布莱恩·吉布森曾是团队中雕塑事业部的全权负责人。在1964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吉布森为“我与林肯先生的伟大时刻”设计了一个拥有发音活动装置的林肯雕塑。自那以后,迪士尼乐园的总统名人堂里,历任美国总统的雕塑都由他担任雕塑师。迪士尼最经典的雕塑“伴侣”则是吉布森在1993年完成的——华特·迪士尼牵着米老鼠眺望远方,几乎每个来迪士尼的人都会在此留影。

    随着迪士尼电影的更新迭代,乐园也不断融入新的主题元素。1998年,《玩具总动员》上映3年后,策划师将一个过气的游乐设施改造成现在的“巴兹光年(电影主人公名字)景区”,把旋转木马改装成了旋转汽车。其后,2001年的《怪兽电力公司》,2003年的《海底总动员》,2006年的《赛车总动员》,2008年的《小美人鱼3》,都在迪士尼乐园有了自己的主题区。

    “即使员工再亲切,细节再丰富,一成不变的主题乐园总有让游客厌烦的一天。不断地改造,就是迪士尼维持生命、保持营利的最好方法。” 林焕杰说。而华特·迪士尼的话则是更好的诠释:“迪士尼乐园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真正完成的项目。”

影视星三合一 停不下来的“印钞机”
衍生品,不管卖只管赚
迪士尼乐园,靠副业赚大钱
资本战争中保守的“并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