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成人世界的你没看过《冰雪奇缘》,也想必听过那句唱遍大街小巷的“let it go(随它吧)”吧。这部2013年的动画大片为迪士尼带来了1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至今仍是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然而,迪士尼实际赚到的可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冰雪奇缘》两位女主角所穿公主裙的“同款正版”,在全美卖出300万条,每条售价149.95美元。也就是说,光卖裙子这一项,迪士尼就获得了大约4.5亿美元的收入。
由于可观的利润,衍生品一直是迪士尼重要的营利板块,公司专门有一个“消费品部”,负责旗下所有品牌的衍生品授权、出版、广告投放等商业活动。迪士尼的衍生品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玩具、食品、服装、音像、书籍等各个领域,目前已经开发了几万种。对消费者来说,这些衍生品的意义不亚于影视作品,如果说迪士尼电影的宗旨是给消费者创造一个梦,那么衍生品可以让他们把梦带回家。
玩具:释放授权商的创造力
说到迪士尼自主开发的玩具,就不能不提到一位代表性人物——迪士尼艺术开发副总裁杰夫·邦克。他带领着一支名为“迪士尼无限”的团队,汇聚了一大批玩具设计师,专门负责把电影角色变成玩偶。
他们最近的作品是《疯狂动物城》里的两位主角:兔子朱迪和狐狸尼克。这项设计工作早在电影上映一年前就开始了。这是一场协同作战:邦克的团队反复与迪士尼的动画师沟通,一步步确定角色的人物特点和标志性动作;画师画好2D概念图,送往3D建模师那里制作雕塑模型,之后再送回2D画师手中上色;通过反复修改,玩具模型被确定下来;在征求电影制作团队的意见后,邦克团队挑选出最适合兔子和狐狸的标志性动作,以此作为玩具的最终造型,送到工厂进行生产。
事实上,在迪士尼浩如烟海的玩具衍生品中,由公司自主开发的只占很小比例,大多数玩具从设计到生产是全部外包出去的,迪士尼只负责授权和审核。
迪士尼中国事务原高级副总裁唐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迪士尼的产品授权商和同业者们都知道,迪士尼有一本很厚的册子,是关于衍生品设计的指导细则。里面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比如你设计的玩偶哪个部位必须是什么颜色,必须摆出什么姿势,服装如何配色、怎样搭配,都有严格的规定。授权商根据这本指导书的相关内容去创作,但创作元素都是迪士尼提供的。最后不管你设计的是玩具还是其他产品,都要由迪士尼审核、批准,然后才能生产、销售,所以一切产品的灵魂都来自迪士尼。”
这种商业模式降低了迪士尼的成本,也释放了授权商的积极性。“在不违背迪士尼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授权商的创造力。各种背景的授权商会设计出意想不到的产品。如果光是迪士尼自己闭门造车,是不可能有几万种衍生品的。”唐军说。
即使是由迪士尼自主设计的玩具,生产和销售也会交出去。比如《疯狂动物城》的主要生产商就是日本知名玩具品牌TOMY。在亚马逊网站上,由TOMY生产的尼克大公仔标价8.2美元,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售价24.99美元的胡萝卜录音笔也被疯抢;还有朱迪的巡逻车玩具、印着尼克头像的项链、朱迪和尼克的情侣杯等,都成了热销产品。无论迪士尼还是TOMY,都从中大赚了一笔,可谓“双赢”。
图书:全球销量第一
迪士尼全球出版部成立于1930年,隶属于消费品部,专门负责图书出版、授权和营销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儿童书刊出版商。数据显示,迪士尼每年的童书销量达1.2亿册,居全球第一;全世界每卖出10册儿童图书,其中就有1册是迪士尼出品的。此外,迪士尼还出版了441种儿童杂志。这些图书和杂志被译成80多种语言,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每月读者超过1亿人。
在全球出版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迪士尼的图书销量却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衍生”。
“迪士尼的图书与其电影的关联度非常高,基本上是由电影故事转化而来,在简化了一些情节后,更适合儿童阅读。这些图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简要、直观、图多字少,设计精美。”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每当迪士尼推出新电影,配套的图书也会随即上市,借着电影的热度,图书也跟着大卖。
另一方面,迪士尼在出版技术方面也做了很多创造性工作,希望将科技融入图书之中。比如说,在数字图书领域,当大部分数字儿童图书仍在模仿传统纸质书的界面外观时,迪士尼已经从这一模式跨出了一大步,开始探索数字互动多媒体能力。
2015年,涂色绘本《秘密花园》风靡一时,增强现实技术AR(即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也火遍全球。同年10月,迪士尼开发了一款把涂色与AR相结合的纸质读物《宠物乐园》。当孩子给纸上的卡通形象上色时,AR智能设备会进行拍摄,并根据绘画的颜色和形状创建一个 3D 模型,与绘画叠加到一起,在APP里显示出来,儿童看到的就是变成立体效果的绘画作品。
“我们把数字技术看成一个天赐良机。”迪士尼世界出版部数字媒体分部副总裁莱尔·恩德科夫勒表示,“在讲故事之余,我们正在尝试创新、学习和改变。”
音乐剧:最赚钱的舞台资产
早在2014年9月,有美国媒体发布了一则消息:迪士尼的音乐剧《狮子王》从1997年诞生以来,共获得了超过6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时至今日,这部音乐剧的全球票房总收入已经突破了72亿美元,超过了《星球大战》7部系列电影的票房收入总和。
在百老汇,音乐剧每演一周的平均成本是60万—70万美元。《狮子王》的票价从125美元到199美元,属于中等水平,但上座率却惊人的高,极少有低于八成的情况。尽管如此,票房大头仍然是在百老汇之外。19年来,《狮子王》到过20多个国家巡演,有中、英、德、日等多国语言版本。
迪士尼所有的音乐剧都由公司全资部门迪士尼戏剧集团制作发行。作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商业戏剧公司之一,它成立于1994年,负责人是托马斯·舒马赫(动画片《狮子王》的首席制片人)。在组建迪士尼戏剧集团后,他推出的第一部音乐剧是《美女与野兽》。从1994年4月首演到2007年7月结束,这部剧共演出5510场。
到目前为止,迪士尼戏剧集团已出品9部音乐剧,大部分都获得了成功。当然也有赔钱的,比如《泰山》。这部剧2006年问世,在14个月里赔了1200多万美元,不得不在2007年停演。
在评论界眼中,迪士尼的音乐剧最适合家庭观众,尤其是拖家带口的游客们。据舒马赫介绍,迪士尼音乐剧的全球观众每年有1980万人,比2015年加州迪士尼乐园的游客数量还多。百老汇的戏剧演出及周边产业,每年给纽约市带来120亿美元的收入,“来看演出的人要吃饭、停车、住酒店……不管在世界何处,剧场都是一个带动消费的中枢。”舒马赫说。
今年2月11日,迪士尼戏剧集团宣布,新音乐剧《冰雪奇缘》将在2018年登上百老汇舞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或许对公司来说,音乐剧作为电影衍生品的重要分支具有特殊意义。不同于玩具、图书等实物产品,精神文化衍生品在娱乐消费的基础上,更能提升迪士尼的品牌内涵,戏剧舞台所代表的无形资产或许比电影票房的一串数字更有意义。
授权:最后的变现
对零售商和制造企业来说,迪士尼的衍生品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但并非所有想合作的公司都能分一杯羹。迪士尼消费品部的一位负责人透露,要想成为授权商,企业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制造、经销或零售方面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第二,在相关专业产品领域具有5年以上行业经验。满足条件的企业,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授权费,中国内地一般在几百万元。除此之外,迪士尼公司还能从授权商的销售收入中提成。授权期限一般是1年或3年,到期后如想续约则要再次谈判,并重新交纳授权费。
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家迪士尼授权商,销售着几万种衍生产品。在迪士尼内部,将授权按产品种类分为玩具、服装、家居、电子产品等。具体到某一个卡通形象,还可以继续细分:如果一家厂商只拿到了米老鼠形象的授权,那就不能在商品上印维尼熊了。再如文具,授权会具体到是铅笔还是钢笔,任何一项都要花钱购买。这种划分方式就像一张巨大的筛子,每一个孔洞都能变现。正因如此,形象授权才成了迪斯尼衍生品板块的主要营利点。
另外,如果一个零售商拿到了销售授权,他也只有卖的资格。为了生产,他还要再找一个有迪士尼生产授权的加工厂,否则不能印迪士尼商标,也无法在海关备案、出货。很多国家的海关对版权的核查非常严格,一旦发现没有授权,产品就会被扣,被认定是假冒伪劣或侵权商品。因此,这些国家的厂商在获得授权方面绝不敢掉以轻心,该花的钱一定会花。
目前,迪士尼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授权商,消费品部的收入逐渐递增。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后来居上,为迪士尼打开了新的淘金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