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来自东方 属于世界

李小龙,叛逆时代的不死英雄

□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假如李小龙还活着,到今年11月27日正好75岁,但他是否还会受到今天这样的崇拜?无法预料。有时候死亡才能成就永恒。

    1973年7月20日晚,功夫巨星李小龙猝死于情人丁珮的家中。医院报告显示,他是因药物敏感引发脑水肿离世的,但这个结论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丁珮为此遭受千夫所指,一度销声匿迹。直到42年后,她才敢在公众面前讲出“李小龙”这三个字。今天的世人不再唾骂,或许不是因为社会对“红颜祸水”更加宽容,而是近半个世纪之后,李小龙不再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他正在回归真实。

    一个图腾的诞生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业内都公认李小龙天赋异禀,而天才人物身上总少不了各种传闻。《一代宗师》的编剧、武侠小说家徐皓峰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提到不少关于李小龙的“神话”。

    “他在巅峰时去世,全世界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我小时候就听过他避祸假死的传闻,说他受高人指点,要假死10年。当时很多青年都在等着1983年的到来,结果我们都中年了,还没等到他现身。”

    徐皓峰1973年出生在北京,二十来岁才看到李小龙的电影。“我们小时候都知道香港有个李小龙,杂志上一直有他的各种剧照。不能说他对大陆没影响,他是以图片的形象为我们所知。那时北京这边还传说,毛主席晚年看到他的电影,很喜欢,所以‘文革’期间没人批判李小龙。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时流传一本关于李小龙功夫的盗版书,北京街头青年几乎人手一本,那纸翻一星期就变黄了,但我们就当宝贝一样对待。以至于后来街头打架都按照书里的照片来,学他踢腿的方式去打。”直到今天,徐皓峰导演的电影《师父》,还在向李小龙的遗作《死亡游戏》致敬。

    知名影评人沙丹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小龙的电影生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童星。他出生在美国,小时候在香港拍了很多粤语写实电影,如《人海孤鸿》《细路祥》,是聪明伶俐的形象。第二个阶段是嘉禾时期,确立了功夫巨星的地位。”

    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李小龙在美国求学。上世纪60年代,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同时投入很大精力研习中国武术,后来自创截拳道,并不断开办武术馆收徒,名气日渐打响。

    1970年,李小龙回香港发展电影事业。本来邵氏有意合作,但李小龙要求自己导演、提的薪酬也较高,邵逸夫最终放弃。李小龙转投邹文怀的嘉禾公司。从1971年起,为他量身打造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以及未完成的遗作《死亡游戏》。就是这短短两三年时间,四部半电影,李小龙成为电影史乃至流行文化史上一个无法磨灭的符号。

    酷似李小龙的香港演员陈国坤出生于1975年。“小时候看《精武门》第一次知道李小龙,就把他视为偶像。”他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说,“后来大家都开始叫我小龙,直到现在。”他因为长相被李小龙的“铁粉”周星驰一眼相中,成了演员。

    拍《少林足球》时,陈国坤本来演一个反派,周星驰说“像李小龙的人不可以做坏人”,于是陈国坤就演了守门员。在片场,周星驰每次要发脾气时,陈国坤就扮李小龙的样子,“他就不骂了”。

    拍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时,陈国坤经历了地狱式特训,也看了不少历史资料。据他透露,李小龙其实很害怕蟑螂,为了锻炼胆量,索性把蟑螂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李小龙就是李小龙,我再怎么塑造也不会一模一样,只能尽可能地去诠释他。”

    “他不仅仅是功夫明星,”沙丹说,“因为他学哲学,所以能在电影中升华出自己的一套理念。加上32岁暴毙,各种传闻增添了他的神秘性。他和阮玲玉一样,都是把最好的形象、最富于魅力的一面永远留在了电影胶片上。从这点说,在最黄金的时期去世也是一种幸运。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李小龙神话,一个文化图腾。”

    时势造英雄

    对李小龙来说,起点就是顶点。他回港后的第二部电影《精武门》打破了香港和亚洲的票房纪录。之后的《猛龙过江》由李小龙自己导演,同样大获成功。他把武打片的旧有概念全部翻新,此后中国武打片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片种。

    在业内人士看来,李小龙的镜头感觉非常好,有难以言传的个人魅力。在他之前也有武打明星,但其受众范围局限在华人世界,传播性和流行性都不够强。李小龙则具有多元化的气质,中外同好。

    “一个东方人在电影里打败白种人时,能让白人观众发自内心地叫好,这个人是多么具有魅力。”沙丹感叹,“那时的武打片动作设计大多舞蹈化,总是有种花拳绣腿的感觉,手一挥打倒一片,怎么打倒的看不到。但李小龙的招数是实的,而且通过摄影机强化了。”

    后来者几乎无人能复制这一点。比如被称为他接班人的成龙,其电影是以喜剧方式消解族群之间本来存在的矛盾,角色体现的是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而李小龙则始终是强有力的东方形象,他的武术融合了禅宗、道家的东方哲学。

    当然,要成为无法超越的“神话”,除了个人魅力外,更重要的还是天时。

    “一个大明星的出现,背后必定是一个时代的兴起。像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自身固然很有魅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父辈价值观的否定,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共鸣。”徐皓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要成为世界级的明星,一定要有很多人模仿他,仅仅觉得你好看、可爱,都成不了世界级的。李小龙的武术观念、对身体的认知,都含着无言之教,他拼搏、爽朗,幽默达观,颠覆了传统的中国人形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西方社会对中国人仍存很深的成见,提到中国人就是窝里斗、体能弱、没有科技贡献。在民族性上,西方强调竞争、主动出击,中国人的谦虚退让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笑话。

    “李小龙打破了这种观念。他在电影里打西方人,有非常特殊的种族意义。因此,他在日韩、黑人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李小龙的时代是全球叛逆的时代。李小龙之后则是一个更平和的时代,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没有了,种族歧视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后来的功夫片无论比李小龙的精彩多少,在观念上始终无法超越他。

    “兼具功夫水平、导演水平、明星魅力、哲学精神的,半个世纪来就这一个人。”沙丹说。

    精神永不死

    李小龙的形象屹立不倒,但关于他的“神话”已逐渐远去。徐皓峰认为,从武学角度看,李小龙的功夫没有脱离常人范畴,他所做的恰恰去掉了武术的神秘感。

    “对传统武术,李小龙总结出了一套常人可以理解的阐述方式,简明实用。他用现代词语、新概念讲功夫,比如节奏感、神经训练。他就像把大型计算机变成平板电脑一样,让武术进入大众生活,到处都有耍双节棍的少年。李小龙的魅力在于精神性,可以照亮很多人。他的武学思想其实是在谈人生观、生活方式,在他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解读武术。”

    另一个深远的影响是民族精神。“在中国还未崛起的时代,能凌空一脚把‘东亚病夫’的牌匾踢碎。这不仅是他能力的体现,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今天的电影里再有这种情节,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意淫,因为中国今天已经很强了,但在当时,李小龙却把这种民族精神发挥到了一个高峰。”沙丹对记者说。

    李小龙回港时,国语片处境艰难。他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尽一份责任。”陈国坤将此视为李小龙精神的最佳体现,即“首先有一颗始终不渝的中国心”。

    但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终究是有局限性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风潮。徐皓峰认为,影响力减弱是“先知型”电影明星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方面,李小龙的境遇已经是最好的了。现在谁要拍李小龙,投资还能马上来,不会有任何犹豫。”

    人们相信,功夫片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电影将生生不息。“电影是文化等级制度的一个反映。中国的大多数类型片目前都处在美国的等级之下,但功夫片和武侠片目前仍然在世界上处于最强的地位,《刺客聂隐娘》《一代宗师》,包括《战狼》这种电影,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尽管当下很多卖座电影在国内可以成为商业片主流,甚至对抗好莱坞大片,但很难进行文化输出,因为可以在国外找到无数类似模式。”沙丹坚信,有思想性的功夫片可以承载文化输出的功能,让中国电影在这个领域继续保持话语权。“李小龙是不死的。他来自东方,但属于世界。”

李小龙,叛逆时代的不死英雄
“做公益,就要装上大喇叭”
卡戴珊家族,生活就是一部戏
苏格拉底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