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诺奖得主,论文曾遭退稿

这篇不到两页的论文影响了半个世纪

本刊特约记者 庞冰心 《 环球人物 》(

    有人调侃说: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拖延症,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都不可免俗。原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揭晓的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拖延了近一个小时才揭晓:英国的彼得?希格斯(以下称希格斯)和比利时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因预测了上帝粒子(又称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获奖。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把粒子分为夸克、轻子和玻色子三大类,并预言有62种粒子。但这个模型有个致命缺陷: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1995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了顶夸克,至此,62个粒子中61个都被找到了,但那个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粒子依旧行踪成谜。由于它极为重要又难以寻觅,故此被称为“上帝粒子”。

    这个上帝粒子一直牵动着科学家们的神经。早在1964年,希格斯就预言了上帝粒子的存在。他认为,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过程中,形成一种无形却到处存在的场,而上帝粒子就存在于这个场内。有些粒子在与它遭遇时降低速度,获得质量,而另一些粒子则会不受阻碍地继续前进。在科学界,这种粒子也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

    其后数十年间,上帝粒子一直存在于理论中。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它的许多特征与上帝粒子一致。为了找到它,该中心花费了100亿美元(约合613亿元人民币),在瑞士与法国边境一条27公里的地下隧道内构建了一台大型强子对撞机,每1万亿次碰撞才能产生一个这样的粒子。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期间,上帝粒子的呼声就很高,但最终因为需要进行更多数据分析而与诺奖失之交臂。今年,更多的数据终于证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的就是上帝粒子。

    如今已经84岁的希格斯本人,却不认同将这种粒子称为上帝粒子或希格斯玻色子。因为,他首先是个无神论者,其次很谦虚,“不配用我的名字命名”。

    希格斯出生在英国纽卡斯尔,父亲是BBC的一位录音师。他受量子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的影响喜欢上了理论物理,后来考入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并一路读到博士。1960年毕业后,他想在伦敦大学当讲师,却被朋友占了先,于是北上苏格兰,去了爱丁堡大学任教。

    4年后,希格斯写了人生中第一篇关于玻色子的论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篇论文却遭到退稿,后来才在美国期刊《物理学评论》刊登出来。这篇影响了对撞机实验半个世纪的文章并不长,甚至不足刊物的两页纸。

    尽管在学术领域成就卓越,希格斯仍旧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教书,结婚,有了两个儿子,离婚,退休……现在,他是个“很棒的爷爷”。另一方面,希格斯确实与众不同,他的生活中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很少接电话,电邮也是别人替他回复。对他而言,只要有黑胶唱片、物理学刊物以及一支已经削好、随时能用的铅笔就够了。

    这位温和、低调的绅士还很讨厌抛头露面。2012年落选诺奖,他多少有些如释重负。得知自己获奖后,希格斯决定:既然一周前在公寓外面跌倒了需要休养,那就借着这个理由先避避风头。

    与希格斯共同获奖的弗朗索瓦?恩格勒现年81岁,曾在布鲁塞尔大学执教。1964年,他与已故同事罗伯特?布鲁特也预言了上帝粒子的存在。

《纸牌屋》,戳到西方政治的软肋
门罗,做文学的“傻瓜”
诺奖得主,论文曾遭退稿
张小娴,一语道破爱情
上官婉儿,“巾帼宰相”的曲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