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科斯热”带来的思考

崔李李 《 环球人物 》(

    9月2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人罗纳德·哈利·科斯逝世,享年102岁。这位长寿经济学家的去世,在中国引发了大量讨论,甚至出现了一股“科斯热”。表面上看,是因为科斯的理论和思想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尊重。

    科斯以两篇论文奠定了自己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76年前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其中,交易成本和产权的重要性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科斯声名鹊起。此后,由于张五常等华人经济学者的推荐,科斯的理论也渐渐在中国学术界得以普及,并启蒙了一大批制度经济学的信奉者。

    众所周知,中国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这是一个降低交易成本、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的过程,同时,对国有企业产权的清理与界定也一直是改革的重点。这些问题都与科斯的理论密不可分。不仅如此,科斯反对政府监管,强调市场自行调节的核心思想,也与目前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所倡导的推进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的主张不谋而合。

    正是由于这样的契合,中国经济学界似乎特别重视科斯。吴敬琏、周其仁等著名学者都曾公开称赞科斯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时至今日,虽然科斯的思想仍在启迪后人,但也有些观点遭到了质疑。比如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市场是否真的比政府更有效率?市场是完全不需要政府,还是应该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如果还固守科斯理论不放,就难免会把市场化看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路径,从而陷入原教旨的泥沼。

    科斯身故后的这番高调纪念,似乎夹杂着一些过度追捧的成分。一方面,有些人把科斯对中国的学术贡献过分夸大了,更有甚者,认为科斯提出的思想才是中国未来的必经之路。事实上,尽管科斯生前对中国极其关注,但他既不懂中文,也没来过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科斯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论述是有些理想化的,他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的实际影响也没有国内某些经济学者赞誉的那么大。

    另一方面,国内很多人对科斯人格魅力的追捧已经盖过了对其学术成就的关注。科斯生前曾用自己的诺奖奖金资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学术会议,这确实是难能可贵而值得尊敬的,但如果我们对他的赞美都聚焦在这类事情上,反而是对其学术成就的一种漠视。

    可以说,“科斯热”折射出目前国内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是经济学界在学术领域的“疲软”。与科斯这样一辈子潜心钻研学术的经济学家相比,中国很多经济学者似乎更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或者给企业家们做培训演讲,再或者通过申请科研项目捞钱。尽管还有不少不求名利、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学者,但他们却不是发声群体的主流,更谈不上拥有话语权。这种大环境影响了中国经济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一些曾经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也裹足不前。

    其二,是我们过度追捧学术偶像身上的“人格光环”。特别是一些经济学者,在评价、纪念或赞扬学术大家时,出发点并不仅仅着眼于学术本身,而更关注所谓学术良心与人格魅力。这导致出现了一批散发着虚幻光芒的所谓“意见领袖学者”。比如,在微博上,民粹经济学者往往更能获得民众认同。他们致力于把自己打扮成业界良心、市场化的鼓吹者,通过抓住人们的某些心理,获得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地位。实际上,真正的经济学思想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论断,真实的世界也是复杂多变的,世间百病不可能只靠一种药就全部治愈。

    真正的学者需要的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虞之誉、求全之毁,都不会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科斯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理论,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他身上的学术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榜样。“科斯热”让我们思考的,恰恰是不应该太热,我们现在需要培养和保持的,是一种独立、冷静、客观、公正的学术氛围。

“科斯热”带来的思考
典当行,再也不能高高在上
正大董事长,精通养猪经
埃洛普,有人说他是“卧底”
“换窗行动”,保护中国人的肺
前沿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