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现在心情不会太好。不过,他不开心了,可以找我聊聊。”每每面对媒体,京东商城董事长刘强东都会微笑着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市一年,李国庆和他的当当网,深刻体会到了“身不由己”是什么滋味。那边刘强东疯狂降价、“跑马圈地”;这边李国庆却被上市股东以各种理由强令不准接招,其中的郁闷无以言表。不同的是,任正非笑了。这位华为集团老总因为治企有方,在香港拿到了“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他的核心理念就是:绝不上市。曾经与财富和名望挂钩的上市,如今成了企业家的梦魇。大佬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商海的小鱼小虾。据调查,仅2011年上半年,国内就有近四成的公司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简称破发)。资金像魔术师手中的纸牌,来了又去,最后不知落入哪个口袋。一位上市公司总裁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感慨:“上市真的不是‘救命稻草’。”
圈钱
“怪、怪、怪”,在某电视直播节目现场,一位财经专家对着镜头连呼三声,看不懂2011年的中国股市和IPO(首次公开募股)进程。今年走过一半,总共有167家企业完成募股,主板23家、中小板61家、创业板83家。结果,上市首日就破发的公司多达64家,比例高达38%。重灾区遍及三类板块。这个数据对比2010年更是骇人听闻。去年同期上市的177只股票中,只有13家公司首日破发。在当年1—4月份,更是在全国也找不出一家首日破发的企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上市的这167家公司,居然一口气募集了超过1626.5亿元的资金,平均每个公司募集资金9.7亿元。“钱都到哪里去了?”“到底被谁挣走了?”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中国股民。
如此让人看不明白的股市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企业家蜂拥而入呢?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移动互联领域的老板道出了内情:“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我可以说,上市就标志着公司管理者的成功,但大家上市是为了圈钱。上市圈到的钱可以把公司带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更高的市值。”
据记者调查,仅文化影视行业,最近几年圈钱的公司就不在少数。2009年7月,橙天娱乐借壳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影视香港第一股”;10月,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募集资金超过12亿元;华策影视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募集资金9亿元;12月,保利博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近1亿美元……据悉,2011年,还有中影集团、光线传媒和上影集团等谋划上市。光线传媒创始人王长田说:“上市可以募集到资金。没有钱就不能做很多事情,买电视剧、制作电视节目,都需要钱。”仅华谊上市之后,其股东冯小刚就通过套现获利4600万元,投资人之一的马云则迅速套现9000万元。
从影视圈来看,套现成为各大公司股东最直接的获利方式。在其他领域,“高开低走”的发行价格已经成为这些“不正常股票”的标志。2004年,朱骏拥有的九城集团上市发行价11元,现在不到6元;2007年,史玉柱旗下的巨人集团上市发行价为15元,现在为8元;2010年,沈南鹏投资的麦考林上市发行价为11元,现在为3元;2011年林宇的网秦上市发行价为11元,现在为5元……
弊端
面对这些如过山车般变化的股票,北京某交易所分析师王博说:“我不相信是因为老板无能,拿了钱办不好事,我宁愿相信是老板无良,拿了钱要跑路。”一位今年谋划上市的金融企业高管告诉记者:“现在楼市不景气、收藏猫儿腻多,做什么产品都不如上市圈钱来得快。”据记者调查,2012年,还有红星美凯龙、好百年等数家企业要加入这个大军。面对莫测的未来,这几家企业老总纷纷表示了乐观。而这些乐观背后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为人知。
经济学家郑吉昌说:“我们对上市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上市公司很了不起,其实在国外,很多成熟的经济体都不会选择上市,所以我们没必要跟风。”不断的“上市风”也搅乱了股市秩序。
据记者调查,上市对一家企业来说,其实有四大困境。首先,上市需要门槛,为准备上市花费的成本对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其次,上市需要信息透明,很多商业机密和专利技术可能面临泄密。此外,上市需要放开控股,企业可能会易主和恶意控股。最后,上市需要业绩,一旦表现不佳,企业信誉和品牌美誉度会遭受打击。上市需要太多条件,太多要求,不可否认,它会带来资本、管理方式和知名度的延伸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它视为企业做大的唯一途径。
瑞典的家居品牌宜家和德国的电器品牌美诺都是家族企业,都拒绝上市,但在发展和扩张方面做得不比上市企业差。在中国也有一家拒绝上市的知名企业——华为集团。
华为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深圳,员工1.1万人,主营范围包括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合作伙伴遍及全球,年营业额近300亿美元。华为之外的人很喜欢研究这家企业不上市的原因,并归因于老总任正非的低调风格,而华为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不上市其实是为了没有那么多限制,让经营策略更加灵活。”此言非虚,一旦华为上市,集团的重大经营活动都必须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2010年,媒体爆出任正非要扶植自己的孩子做接班人的消息,引起了巨大争议。可想而知,一旦上市,任正非本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限制。
隐情
不上市,华为的钱从哪里来?2003年,任正非主导了集团30亿元股份的内部认购,八成的员工都选择持股。公司根据绩效给员工期权,持股员工年终分红。这个政策将员工和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有人形象地描述:“这就像父母找子女借钱做生意,利息照付,并把家里财产抵押给子女,挣钱了全家获利。”这种内部持股也避免了控股权外流。一位公司老员工就说:“如果华为上市,我们都乐享其成。但理性地说,上市对我们未必有好处。”
其实,从新世纪以来,任正非也引入过包括大摩、美林、摩托罗拉等外资,但每家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老任在上市边缘徘徊过,但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他觉得现在的状态对华为最好。
其实,说华为是由于不缺钱、管理独特才不上市并不全面。企业不上市也有很多别的融资途径。除了任正非独创的内部认购之外,贷款和合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最近这些年,华为不断分拆自己的机构,将电源和机房监控业务卖给爱默生等举措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对于被证监会关在上市大门之外的俏江南、小南国和金钱豹等企业,这也是一种借鉴。
对于很多国内大公司来说,上市不仅是一种融资渠道,还有更深的作用。比如中国移动的上市,不仅可以体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更能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国际地位,引入科学化管理等。而如果将上市作为圈钱的手段就大错特错了。最近媒体曝光了某些企业把募集资金用于购买天价办公楼、购置千万元的办公设备,更多的上市企业则用资金买房买车,给股东分红,抽走的是股市里普通股民的血汗钱。由此可见,上市需监管、更需谨慎对待。成功没有任何捷径,靠别人的钱改变不了自己企业的前景,上市永远不会是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