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台湾著名作家林文月

出身名门的美才女

她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样样成就斐然。台湾文化界将她与周作人、林语堂等相提并论

本刊记者 冯 在 《 环球人物 》(

    “人们往往把一个人的顺利归结于表面看到的幸运,却忽略了顺利的背后那一份努力和坚持。”台湾作家林文月在她的散文中写道。 

    林文月“表面的幸运”,在于上天同时给了她名门出身和美貌。很多读者对她感兴趣,更多是因为她的外祖父连横,连横也是连战的祖父,著名的《台湾通史》的作者,被称为“台湾太史公”。其实,林文月本人“努力和坚持”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出身带给她的声望,台湾文化界将她与周作人、林语堂等相提并论——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样样成就斐然。她翻译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被称为“目前华语翻译《源氏物语》的最优秀版本”。继《京都一年》、《饮膳札记》之后,她的另一本散文集《三月曝书》也即将在大陆出版,这位台湾的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逐渐走入大陆读者的视野。 

    2009年新年第一天,《环球人物》记者拨通了林文月美国旧金山家里的电话。她说:“刚才正在准备明天做菜的食材,知道你这个时候要打电话来,所以十分钟以前打住了。”听她说话让人联想起她的散文,平淡、自然,但却节制、含蓄,娓娓道来。 

    连横宠爱的长外孙女 

    林文月1933年出生于上海日租界。母亲连夏甸是连横的长女,台南人。父亲林伯奏是台湾彰化县北斗镇人。林伯奏在贫困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赴上海,进入日本人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上海分校。毕业后在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上海支店任职,并从事房地产生意,在上海江湾路有不少房产,林文月就在那里出生并度过童年。 

    在日本占领台湾的年代里,依据《马关条约》,台湾地区居民都是日本国籍。小学五年级以前,林文月一直在上海接受日式教育,由于年龄尚小,父母也就没有给她讲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历史,林文月“一直把自己当日本小孩”。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战败那天,林文月在小学操场上跟日本同学一起哭,“以为自己是战败国的子弟,过两天,才发现自己是战胜国的公民”。 

    1946年2月,林文月回到了“陌生的故乡”台湾,开始接受国文教育。1952年,林文月考上了台大中文系,舅舅连震东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了不起。读中文系最好!你外公的学问有传人了。”(连家两代单传,连震东学的是经济,其子连战则学了政治。)林文月身为连横的长外孙女,从小深受他宠爱。提到外祖父,林文月说:“他走的时候我才四岁,我只记得他总是喜欢牵着我的手去散步。其实,我在写他传记的时候,也分不清,到底哪些是我的母亲、舅舅或者姨妈讲的,哪些是我亲身经历的了。” 

    林文月在《青山青史——连雅堂传》中这样评价外祖父:“连雅堂是位读书人,他一生与高官厚禄无缘,死后留下一部60万字的《台湾通史》,另外,还替他的孙子留下一个名字——连战。”当年,连横告诉连震东,中日必有一战,而台湾的光复就在战争之后,假如生的是男孩子,就叫连战。 

    林文月第一次看到表弟连战,是在1946年回台前。那时连战已满十岁。当时,连震东奉命返台办理接收事宜,连战与母亲从四川赶到上海林文月家中,准备与林家一起渡海到台湾。她还记得第一眼看到连战时的情景:只见他拿起红萝卜,既不洗也不削皮,在自己腋下一抹,用毛衣擦了擦就放到嘴里,“当时只觉得,怎么有这么野蛮的小孩”。后来,林文月和这个表弟的关系颇为亲密。 

    台大校园的传奇人物 

    年轻时代的林文月,是台湾大学校园里令人神往的传奇人物。她高雅秀丽有才气,文笔好又擅画画。台大中文系毕业的台湾作家郝誉翔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曾经听一位师长说,每逢他们那一辈人聚在一起,回忆学生时代,竟然整晚谈论的话题都围绕在林老师身上,可见林老师是青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我也听另一位师长感慨地说,天底下的美人很多,但如林老师一般,无人不以为其美的,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更有甚者,传说台大著名景观之一醉月楼,便得名于林文月。 

    台湾学者汪荣祖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写著名学者傅伟勋教授,也写到傅先生那一代台湾大学的学生对林文月的迷恋,特别提到傅先生重会林文月,那时他们都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而他竟然紧张得双手直发抖。 

    尽管拥有好家世与美貌,林文月进入台大中文系后,却开始了无一日懈怠的充实人生。她在大学时代就翻译了一系列来源于日本少年读物的世界名著及伟人传记,其中包括《圣女贞德》、《居里夫人》、《茶花女》等。除《源氏物语》外,林文月还翻译了《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多部日本名著,并且以她丰富的学识、女性的细腻、典雅的文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林文月的散文,不起波澜的文字间,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气度。散文集《京都一年》、《饮膳札记》等,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京都一年》中,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文笔细致,收放自如”。 之后,她又出版了多部散文集。1999年,散文集《饮膳札记》出版,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何寄澎教授评价它“是林文月散文创作的另一转折,也开启了一阵饮食文学之风,更成为现代生活散文的典范:以物记人写实抒情合流,温婉并深深地敲动人心”。陈平原教授则在大陆版《饮膳札记》序中写道:林文月“自谦生于富贵之家,对人世艰辛的体会不够深刻,很难成为视野宏阔、思想深刻的小说家;但反过来,若撰写谈论‘美食’的散文,则不但不成障碍,反是得天独厚”。 

    文如其人。林文月的同事和学生都认为,她之所以永远都是一位美人,在于她知道与现实的名利权位保持距离。从入台大中文系求学到1993年以教授身份退休,林文月置身书斋四十年,不问政治,真正实现了她外祖父诗中的梦想: “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对此,林文月说:“家里有人继承了政治这方面就足够了,而我从小就对写作、画画感兴趣,这大概也是我的幸运。” 

    喜欢为家人做饭 

    林文月的丈夫郭豫伦是著名的画家,也是台湾五月书画会的草创人之一。郭豫伦是林文月大嫂的弟弟,早在高中时代,他们就认识了。 

    他们的恋爱曾遭到林文月父母的阻挠,后来,连震东见到郭豫伦之后,劝林文月的母亲:“阿姊,我看这个年轻人,除了穷一点,也没什么不好。他们既然相爱,你就成全了他们吧。”由此,他们才得以顺利成婚。 

    林文月25岁以前从不曾有下厨的经验,甚至连厨房都很少进过。结婚后,认为“作为一个女人,料理家人三餐,应是分内之事”,她开始学习厨艺。在她看来,“厨房里的事情,跟做学问没有什么区别。做出一道丰盛的菜肴,和写出一篇好的作品,一样有成就感。”渐渐地,她开始在家里经常举办沙龙式的聚会,以好厨艺款待朋友。她后来写作《饮膳札记》,对家宴中每道菜的工序娓娓道来,俨然把下厨当成了一门艺术。 

    林文月对家庭尽心尽力,郭豫伦也给予她极大的支持。《源氏物语》初译版与修订版以及多部作品的封面,都由郭豫伦根据内容精心设计而成,而林文月部分书中的插画,也是夫妻两人联手绘制。郭豫伦知道林文月倾力钻研六朝文学,有一次还特意去买了一尊六朝时代的佛像,悄悄摆在书桌上送给她。郭豫伦喜欢收藏,林文月也常陪他一起玩赏,并听他讲各种收藏品的“身世”与取得经过。2001年,郭豫伦因肺癌在美国加州病逝。 

    林文月有一对儿女。儿子毕业于台大机械系,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女儿淡江大学法文系毕业后也赴美,改读建筑,之后又念金工,如今已在珠宝设计方面颇有成就。现在,七十多岁的林文月和儿子一家住在美国旧金山。除翻译、写作,偶尔参加学术活动外,她也常给家人做好吃的菜肴。记者电话采访前,她就已经开始为新年的家宴忙碌了。 

    “我这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常常把责任、工作弄到后来变成一种享受。做家务清洁,我当成运动,把家变得可爱,就很有成就感 

    我对人生、世界一直充满好奇心,永远有兴趣去发掘……即使累一点,也很快乐,或许我对生命太贪心了吧。”

导演张黎,就爱拍男人戏
出身名门的美才女
张竞生 八十年前讲性学
韩国服装设计大师安德烈·金 用最红的明星当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