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冬天,参加开国大典后的邓小平,和另一位四川老乡刘伯承,率刘邓大军向大西南挺进,以横扫千军之势,肃清了国民党在西南的残余势力。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成为主政大西南的地方大员。
从主政大西南到九回四川
小平同志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四川故土。作为主政大西南的地方大员,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接管城市、征收公粮、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修建铁路、支援抗美援朝、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和平解决西藏……他无暇回广安看看,只是在领导西南土地改革运动时,写了封信给广安县政府,要求把他家所有财产分给农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邓小平最能体会四川的交通困难。重庆解放刚一个星期,小平同志就在西南局的会议上提出修建成渝铁路的建议。1950年6月,成渝铁路开工。历经两年,1952年7月正式通车。小平同志出席通车典礼后,才离开了四川回京。主政大西南的短短两年多时间,是小平同志一生中少有的一段直接在家乡工作的经历。
小平同志调到中央工作以后,担子更重,工作更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他先后9次回过四川。然而每次来去匆匆,因公务繁忙,他始终没有回广安老家。
1958年初,小平同志专程到成都筹备中央工作会议。当时,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兼任国务院副总理,石油工业是他分管的重要工作。自从得知四川勘探出石油后,他就一直想回来亲眼看看。2月1日,正值农历腊月中旬,四川的天气阴冷潮湿,小平同志乘火车、换汽车、踏泥泞,来到黄瓜山气田。气田党委书记把从黄10井采集的两小瓶油样送给小平同志作留念。小平同志仔细端详着,动情地说:“我总算看到家乡的原油了!”
1980年7月,小平同志在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成都视察农村沼气建设。看到用沼气发电,灯光明亮,小平同志很是高兴,关切地问:“能不能搞快一些?3年实现全省沼气化行不行?”杨超说,3年恐怕不行。小平同志紧盯着问:“3年不行,5年怎么样?”“四川要搞快一点,先‘化’起来,这对于指导全国农村能源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年后,小平同志又陪同外宾来四川参观访问。他对外宾说:“今天请你看看农村的沼气。”
川音不改、川土难离,小平的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
在广安,见过小平同志的只有几个人
自从小平同志离开老家后,在广安,见过他的人,除了他的舅父舅母,还有邓欲治、黎仁海、张家义、罗国兴、王洪峻和王仁全6人。他们当中,依然居住在广安的,只有邓欲治和张家义两人。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想:是不是小平同志来了?虽然一时不能确定,他还是带上了小平同志爱吃的家乡特产:数十斤白市柚、锦橙广柑和4箱广安大曲酒。2月1日下午两点,邓欲治和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黎仁海、驾驶员张家义,开车从广安出发,于次日凌晨5点到达成都金牛宾馆。
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小平同志的消息:“新华社1月31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结束对友好邻邦缅甸的访问,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
“太好了,小平同志就在这里!”邓欲治当即和同事商量:能不能见小平同志一面,请他回家。得知小平同志要在宾馆广场接见工作人员,他们灵机一动,混进了被接见的人群中。见到了邓小平,但他又不敢开口。“小平同志日理万机,我们是县里面的一般工作人员,他会接见吗?”还是黎仁海胆大,他跑到邓小平秘书跟前说:“我们从小平同志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答道:“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他们以为这是客套话,就怏怏地回房了。
没想到,吃过午饭,正在休息的邓欲治突然被叫醒:“快点准备,小平同志下午4点接见你们。”邓欲治反倒有点不知所措了:“见了他老人家,该说些什么呢?”他再也睡不着,把带来的汇报材料看了又看。
下午 4点,工作人员把他们领进宾馆会客厅。过了一会儿,小平同志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一同走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大家随便坐!”邓欲治便隔着茶几,在小平同志旁边坐下:“我们受县委的委托,代表县委和全县人民向敬爱的小平同志问好!县委派我们来看望小平同志,顺便送点水果来,表示家乡人民的敬意。”
小平同志说:“好,水果已转到我们手里,中午吃过了。”
邓欲治接着汇报家乡的情况,广安粮食总产量达到6.16亿斤,人均500多斤,分到的口粮已增加到377斤。邓小平边听边算:“我离开家时,广安人口才60多万,现在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每人口粮才300多斤,这是原粮,不是米。米才多少斤呀?口粮很低哟。”接着又说:“报上说广安现有耕地90多万亩,人均才8分地嘛,亩产千斤也不够用。回去告诉县委,把农业搞上去,早点建成千斤县。”
见小平同志如此关心广安,邓欲治心想:看来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看看,应该不难。他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指示工作。”
结果出乎邓欲治的意外,小平没有说话。
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邓欲治有点遗憾。但他知道,“文革”刚刚结束,邓副总理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这次无法回家,就等下次。
“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广安县委驾驶员张家义,是唯一一个两次见到小平同志的广安人。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来了通知:“小平同志已经来到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舅父舅母。”当天下午,张家义开着一辆红色三菱轿车,和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的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办公室主任王仁全、邓小平的舅父舅母一起赶往成都。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他们。
“好啊,我今天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还没等他们开口,小平同志就先发话了,逐一问他们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年纪轻,有文化、有希望。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现在,这句话镶刻在广安市委大楼上。
在跟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王震说:小平工作特别忙,恐怕没时间。小平同志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当天下午,大家又向卓琳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的请求,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这次去成都见小平同志的,还有小平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和舅妈杨凤鸣。张家义对两位老人的印象颇为深刻。“广安县委派了一名同志去请小平同志的舅舅、舅妈,告诉他们小平同志现在在成都,想见一见他们。舅舅淡以兴一听,就说:‘我在老家守了一辈子,小平怎么不回家来呢?再说,我是舅舅,他是外甥,应该他回来见我。’他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还是很想念外甥,和县委的同志一起到成都。”
淡以兴比小平同志大2岁,舅甥两人一起长大,是当时小平同志在广安老家关系最近的亲属。正因为这层关系,淡以兴夫妇在文革期间吃尽苦头,红卫兵让淡老汉用肘部和膝盖支撑身体,在铺满碎石的路上“爬街”。
见到舅舅,小平同志连声说:“舅舅好,舅娘好!”
淡以兴开怀大笑:“小平好,小平好!”
“过年了,给你们拜年。”小平同志风趣地拱了拱手。淡以兴猛然想起什么,在身上四处摸索,对老伴说:“走得太慌!你看你看,连压岁钱都没带来,咋办咧?”
小平同志乐呵呵地说:“免了,免了,你把钱留下,给你的孙子买糖吃嘛。”
淡以兴对小平同志叹道:“那几年(指“文革”期间),硬是把我们整惨了,你晓不晓得啰?”
小平同志说:“晓得,晓得。”小平同志问舅舅,这几年还有什么困难?淡以兴坦率地说:“吃的穿的住的,都不愁,就是猪肉又涨价了……”
小平同志又笑了:“我晓得。从下个月起,我每月多寄5块钱给你,好不好?”
这次见面,是小平同志离开家乡之后,舅甥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两年后的1988年春节,86岁高龄、身体已不太好的淡以兴对《文汇报》记者说:“小平今年还回不回来?他弟弟邓垦回来看我了,我想他哟!”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则是一位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名叫郑兴光。据郑兴光的朋友介绍,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他怕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也佐证了这个说法:“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那个也找你办事,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