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众生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12月20日 Fri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岂能以丑为美

文/赵威 图/马宏亮 《讽刺与幽默》(2024年12月20日 第 11 版)

  不是我不懂,是这个世界太疯狂。

  点开某直播平台,常被带货主播吓得不轻:有的把脸涂得惨白、嘴唇涂成黑色,嘴型夸张,反复吆喝“原价899,关注我只要199”;有的披头散发、张牙舞爪,表演“魔性”;有的衣着暴露、满嘴脏话,时而哭泣,时而大笑。

  浏览新闻时,有时也会遇到令人震惊的事件:山西网警不久前破获一起案件,张某脖子上拴着狗链,在地上爬行,王某牵着张某,并不时向其泼洒墨汁,场面低俗不堪。原来,这是一场直播,两人相约在人多热闹的广场上表演“遛狗”,以博眼球。

  再看“饭圈文化”,互撕谩骂、拉踩引战、侮辱诽谤、恶意营销等行为层出不穷,甚至有人滑向犯罪深渊。“饭圈”乱象已经溢出娱乐圈:爱慕虚荣者,三观跟着五官走;寡廉鲜耻者,肆意造势、疯狂“圈粉”……

  这种现象的庸俗、低俗、媚俗让网友直呼“上头”,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眼球经济和流量至上的观念助长

  了审丑文化的流行,加上算法“巨兽”,媚丑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荐给受众、影响受众,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最后形成恶性闭环。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告诫:“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网络时代,价值取向多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审丑可以取代审美,理性和包容不能变成对丑恶、浮夸、奢靡的庇护。

  2000多年前,孔子在欣赏《韶》乐时不禁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大意是,真正的美不仅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能让人领会到仁德的崇高力量。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提出了相近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感悟到:崇高的,必然是美的。新时代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审丑文化大行其道,显然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

  驱散乌烟瘴气,荡涤恶俗媚丑,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