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外语,对任何国家的学生,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发生的种种趣事。
一位初通汉语的外国女教授到中国访问,中国的一群教授在饭馆里招待她。席间,一位男士起身离席,边走边低声解释道:“我去方便一下。”
客人半懂不懂地问道:“他去干什么?什么叫‘方便’?”
有人轻声告诉她:“‘方便’就是去洗手间。”女教授第一次知道,如厕还可以说成“方便”。
过一会儿,男士回来了,他很热情地对外国客人说:“教授,很欢迎你来中国。一会儿你如果方便的话,我们一起照照相,留作纪念!”
女教授大惊失色,继而,怫然作色道:“谢谢。方便的时候也能一起照相?你们疯了吗?”
民国年间,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人的婚礼。外国人出于礼貌,赞美了新娘的美丽。新郎心里高兴,但还是要做客气状,连连拱手答谢说:“哪里!哪里!”外国人哪里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谦辞,此“哪里”非彼“哪里”,与where已经毫不相干了。他仍然按照where的理解,一本正经地指认起来:“哪里都很美啊,譬如鼻子,再譬如眼睛,还有下巴……”这位外国朋友很奇怪中国人要求“一一坐实”的较真儿,新娘和新郎也因外国友人的辛苦紧张出了一身汗。
一个中国教授跟他的外国学生说,明天是周末,请他到家里吃顿便饭。
第二天,这位外国留学生面对着教授准备的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喜出望外,感动地说:“老师,您这可不是一般的小便饭,是大便饭!”
一个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了一阵子汉语后,有许多新发现。他发现中国人真的很勤劳,街上的饭馆都到处提醒人们起早做事情:早点!早点!他还发现,中国人民族自信心很足,相比之下,宣传的词汇就显得贫乏了,到处挂着的牌子上,写着“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了中国老师,并建议把千篇一律的“很行”改动一下,换上“伟大”呀,“遥遥领先”呀,等等。老师说,这不能改。你看得不仔细,那是“银行”!
让外国学生最抓狂的,是汉语中一些看似意义相反的表述,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而同一个词汇或者句子,却能读出相反的意思来。
“有你好果子吃”和“没你好果子吃”是一个意思。“大败敌军”和“大胜敌军”,“注意危险”和“注意安全”,“打扫卫生”和“保持卫生”,“做梦去吧”和“别做梦了”,“好热闹”和
好不热闹”,“一会儿”和“不一会儿”,“没几个了”和“只剩几个了”,“小心水洒了”和“小心水别洒了”,“烟头儿”和“烟屁股”,“救火”和“灭火”,“差一点摔倒”和“差一点没摔倒”,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而“想一个人”和“想穿多少就穿多少”,这种句子,一个字都不差,但意思完全不同。“想一个人”,可以是想念一个什么人,也可以是想自己单独地待着。“想穿多少就穿多少”,既可以理解为“衣服很充足,想穿多少件都不成问题”,也可以理解为“穿衣服不受限制,想暴露多少,由你自己定”。
汉语中的同音词,也很折磨人。看字形,可能是同一个汉字,但读音和词义却大不相同。
人要是行,干一行,行一行;人要是不行,干一行,不行一行。一行不行,行行不行。
这个句子里的“行”,有时候是“可以”的意思,读xíng,有时候是“行业”的意思,读háng。中国人读这个句子,也要琢磨一下,避免读错,刚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发蒙,是不足为怪的。
今天下雨路滑,我骑车差一点摔倒。还好,我一把把把把住了。
这四个“把”字的整齐排列,也足以让外国学生发疯。第一个“把”是量词,“一把”在这里做状语。第二个“把”是介词,与第三个“把”(名词)组成一个介词结构,第四个“把”是动词。“把把”在这里是一个介词结构,有的时候也会是一个述宾结构。如“我骑车一只手把把,一只手提东西”,这里的“把把”,就是述宾(动宾)结构了。
我们说了半天外国人学汉语的笑话,其实,我们学外语的笑话,一点也不会比他们学汉语少。我们谁不是在人家的笑声中成长起来的?真个是:人生在世,无非是笑笑别人,再让别人笑笑自己,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