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先生,他的穷时、富时、子女与死后怎样?
一、穷时
宋·魏泰《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4块,早暮取2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3年。”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勤奋读书。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分为4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稀饭里拌一点盐,这样整整吃了3年。
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富时
人在穷时,可以吃糠咽菜,一旦腾达了,富了,往往不能保持勤俭的亮节。往往会说:“我当年吃苦发奋,就是为了现在享受……”
范仲淹做官以后怎样?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家法也。忠宣正拜后,尝留晁美叔同匕箸,美叔退谓人曰:‘丞相家风变矣。’问之,对曰:‘盐豉棋子而上,有肉两簇,岂非变家风乎?’人莫不大笑。”
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清苦俭约。一天,范仲淹留客吃饭,客人吃过饭,对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问:“怎么个变?”客人说:“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簇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加了两小簇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三、子女
范仲淹官做得不小,子女怎么样?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文正四子,纯佑字天成,纯仁字尧夫,纯礼字彝叟,纯粹字德儒。”
范仲淹的子女应该是富二代了。开个宝马的、打个架的、玩个女人的,应该不成问题。看看宋·朱弁《曲洧旧闻》怎么说范仲淹儿子的:“范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学问,操履甚于贫儒。与外氏子弟课于觉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为忠宣公之子。”
范仲淹的儿子品行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好些,从来不张扬:“我老爸怎么……怎么……”他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
四、死后
范仲淹死后怎么样呢?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范文正为阎罗王”。宋朝有个姓曾的,父亲过世第五个“七”,即35天。家人梦见亡父回家翻箱倒柜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家人哭着问:“父亲大人,你这么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亡父说:“明天就要见范文正公,他作风正派,不可不规规矩矩穿衣。” 家人又问:“范文正公还在阴间吗?” 亡父说:“范文正公在阴间掌管生死之权。”家人梦醒,联想到佛家所说:“人死五七,则见阎罗王。岂文正公聪明正直,故为此官邪!”
据说,阴间的阎罗王不是终身制的,是聘任制。范仲淹为官端正,到了阴间,自然就被聘为阎罗王。包青天,也曾竞聘为阎罗王。
从范仲淹穷时、富时、子女与死后可以得出,人,不但要求生前名,而且,还要求身后名。“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像我这样只计私利,只求虚名,奸诈淫邪,贪污腐败,到了阴间,肯定是要下油锅的。噫,我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