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四川雅安7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震后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8级抗震,9级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理论上能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可不属于震中的宝兴县,重建的建筑也不抗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其人员伤亡只有汶川的七分之一,主要是海啸所致,而非建筑物倒塌。日本建筑的抗震要求是7级。为何我们的8级标准还不如人家7级?
学者对比研究证实,标准确实是一个问题。在使用年限上,日本普遍按100年设计,而我国按50年或70年设计;在建筑结构型式上,日本60%以上采用钢结构,我国约90%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上,日本单位建筑面积用钢筋90千克左右,而我国只有60千克左右。基于血的教训,我们应修改相应建筑设计规范,向高标准看齐(摘自2013年4月25日《文萃》)。
这无疑是对的。但愚以为,学者研究的是技术差距,而对“思想”差距没有涉及。在此,笔者不揣冒昧,根据一些资料作一补充研究。
据报道,日本工程建筑承包按规则公开招标,谁实力强谁承包。我们工程建筑承包说是公开其实多是背后操作,里面的道道很多,承包者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甲承包后转给乙,乙转给丙,丙转给丁。转一下捞一把,谁也搞不明白最后的包工头是第几包。
日本建筑商脑子不大灵活,喜欢认死理,一是一,二是二,钢筋的强度、水泥的标号等要求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的建筑商“狡猾狡猾的”,你要求钢筋受力强度为460万帕斯卡,他用360万帕斯卡的;你要求用300号水泥,他用200号水泥;你要求用鹅卵石,他用碎红砖;甚至还有“毛竹钢筋”、“灰浆水泥”。
对于施工质量,日本人精益求精,边建设边监理,不合格的必须返工,中间停工是常事。我们的工程监理也很严,只不过严在嘴上。监理人员不上工地上酒店,“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验收后的工程多是“优质工程”,许多工程公司都获得“鲁班奖”。可这些“优质工程”不是渗水就是裂缝,人一住进去就不停地“打补丁”。我开始对“优质工程”大惑不解,不知道优在何处。可近年来看多了就明白了,与那些刚封顶就“轰”的一声倒下来的楼房、一通车就断为两截的大桥相比,盖起来后几个月或几年不倒,确实很“优”了!
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商比较穷酸。我们这里相反,房地产越来越热,盖一幢楼就要出一个甚至几个富翁,99%的房地产老板发得一塌糊涂。不光是老板发了,一些管工程项目的官员也发了。
凡此种种,这些“思想问题”是造成中日两国工程建筑质量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技术差距是表面的、次要的,思想差距才是根本的、主要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再提高技术指标也没用。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的工程建筑并不比日本差,辉煌的故宫、历经1400多年风风雨雨依然雄伟壮观的赵州桥等堪称经典,树立了一座座永恒的建筑丰碑,涌现了鲁班、李春等建筑巨匠。可惜的是,今天的“建筑大师”们,信奉“百年大计,金钱第一”,造出了很多“豆腐渣工程”。他们愧对先人,也无颜面对后人。
地震是灾难,亦是检验工程建筑质量的一个标准。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楼房、桥梁等,别说经受地震检验,就是刮点风下点雨,也可能“毁于一旦”。建议读者诸君在暴风雨来临之时,要像防雷击一样防楼房倒塌,不要站在高楼大厦底下。若遇地震,更要当机立断——远离“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