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代表在我看来就是微博了,微博就是为大众表达话语权的无线麦克风。不需要学识,不需要文采,不需要逻辑,甚至140个字,错了100个也有发布权,可以发疯地抒情,可以连篇累牍,可以无限地无聊,可以诅咒谩骂,可以无事生非。从国际风云到人间百态,从股市传言到娱乐八卦,从到人生感悟到生活琐事,应有尽有。连大街上,被窝里都说不出口的话放在微博上都没人以为发布者是死不要脸,这就是微博。说是140个字符的限制,其实你用140乘以1万也是你的自由,作为舶来品,微博最肥的土壤就是咱们这嘎达了。传统的言论表达要“过关”,微博的自由突然得让拥有者一下子如大堤决口。微博在我们这个国度的最特别之处的,就是它实现了言论自由,它是社会监督永远睁着的眼睛。
但微博离我们期待的总是差之太远,甚至正能量不大于负效应。目前看还是起哄的多于理性,转载的多于原创,扯淡的多于优雅,荒诞的多于靠谱,微博群体的绝大多数都是凑热闹、当看客,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者更多,当然,这也完全符合人性,一点儿也不奇怪,人都是巴不得别人倒霉,更希望权贵、富豪们遭遇“不幸”,这也正是西方民主社会反对党监督执政党时的力量源泉。
微博虽然给了我们自由表达的平台,表面上看人人都可无组织无纪律了,可数以亿计的微博群体比开过大会还听话,大家心中都有底线,知道哪些红线不能越过,不该说的话集体闭嘴,微博在言论上的尖锐程度都不如某些报刊,老夫真的不知道是微博群体的无胆?还是无识?
其实,微博的群体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全部呈现。人们可以扯淡,但绝不冒险,可以说刷锅洗碗,但不指名道姓说官,可以说明星出轨,但不发布权贵的风流韵事,可以说商家坑蒙拐骗,但绝不说强权的剥夺人权。不信你就打开自己的微博,看看每天那多如牛毛的信息,哪条是有点意义的资讯?
凡是散发着正能量的微博信息,在纸媒上也完全可以发表,只不过纸媒没有微博快。例如“人民日报微博”爆料的湖南“上访妈妈”唐慧被劳教一事,“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三问殴打空姐案真相,都是官方的主流微博先发布的。
我承认微博自由表达的平台对我们传统舆论体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舆论的公正,舆论的良知,舆论的真实是不能指望微博的。我宁愿相信“一小撮”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也不相信铺天盖地的大众微博,我知道人民群众微博的汪洋大海能诋毁丑恶,捧红明星,但人类的智慧永远是孤独者理性的思考,创造美好,发现美好不能靠蚁族看客的起哄。
微博的好处是对每一个个体话语权的尊重,但人多势众的舆论不是正义的裁决、不是道德的审判。微博的转载量只不过是看客的包围圈,里三层外三层,层层都是看热闹的,只有“闹”起来,才满足了微博发布者与看客的心理。一条微博无论制造出多大的耸人听闻,关键要看有多少看客与推波助澜的,如果不热闹,就是孤零零的一个看客,你就是发布了一条“万里长城被镶了金边”也不算“爆炸”新闻。
作家梁晓声在《忐忑的中国人》一书中说“人类是地球上最爱‘热闹’的物种”,换一个物种都不会“围观”当看客,进入微时代,街头的看客转移到了微博上,甚至闹市的热闹都不如微博热闹。
从国人的微博中我看到的多是看客心态的看热闹,看不到几个“斗士”的勇猛与壮烈,看不见几个为了闯进中国改革深水区不怕断腕的壮士。
微博折射的国人集体人格也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