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

《 讽刺与幽默 》( 2012年12月07日   第 07 版)

  (上接第一版)  听听业内人士的“痛陈”吧:“最近以来,文艺界自曝色情内幕、文化产品虚假推介、严肃学术作品戏说、文化领域大量炒作等现象不断出现,水分太大,感觉文化轻飘飘的。”结尾一句,太客气了,用“斯文扫地、文采黯然”况之,以“文化人不‘文化’”名之,不过分吧?

  因何“炒作包装”?一为急名急利,二为创新匮乏。急名急利,即惶惶不可终日地要快出名,出大名;快得利,最“理想”是“毕其功于一役”、一夜暴富。创新匮乏,已属通病,我们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大大滞后。扫瞄各地电视节目,原创的电视节目几乎没有“叫座”的,更别说“叫好”。故此只能照搬欧美成熟的电视节目模式,亦故此,只能藉包装赚吆喝,赚钞票。

  点击近两年“包”得如火如荼又遍及域中的“选秀”节目,无论“星光大道”、“非诚勿扰”,还是最新最火的“中国好声音”……哪个不是炒得花样翻新、近乎“天翻地覆”?

  抬望眼,炒作打天下,包装全方位,成了当代潮流与“规则”。什么“英雄寂寞”、“内外兼修”,都是老皇历了!拼眼球,新一代更重“符号效应”。

  为此,穷尽声光电各种手段,甚至是动用现代科技一切新玩艺,花样翻新,目的明确:出名,出大名快出大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行下效“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而今,已变为“说大话,做能人,虚办事”。这个做“能人”,就是能包装,会炒作,擅长把“蛋糕”做大。于是乎,登一两次台的成了“著名歌星”,主演甚至参演一两部热播电视剧的,也敢亮出“著名影视明星”的牌子!为了重塑“金身”,在美国野鸡大学买个文凭,便以“海归博士”自诩;从学生论文中抄抄摘摘,也敢说“开了先河”……

  呜呼,“包装”!

鹦鹉使道台倒台
段子钩沉
银行卡19万飞了谁负责?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