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款超长寿命碳-14核电池研制成功
本报讯 近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与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研制的全球首款以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微功率核电池,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烛龙一号”碳-14核电池原型机,从核心材料研发到换能器件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团队成功突破能量转换率低、稳定性差等关键技术瓶颈,掌握了多项突破性技术。由于碳-14同位素半衰期长达5730年,该电池不仅拥有长达数千年的超长寿命,还能承受零下100℃至零上200℃的极端温度,能量密度达到2200mWh/g,电池50年内性能衰减率小于5%。
截至目前,接入碳-14核电池的LED灯已持续工作近4个月,累计35000次的脉冲放电,能量转换效率突破8%,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应用场景广泛,在医疗器械、极地探测、深海装备、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下,有望提供持续能源供应。“烛龙一号”的问世,将赋能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实现跨越式迭代升级,助推行业迈向新高度。
(甘宣)
我国最大煤炭运输港再扩建
本报讯 3月17日,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有限公司启动黄骅港五期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增加5000多万吨煤炭运量。
位于河北沧州的黄骅港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运输港。五期工程项目拟建2线四翻翻车机卸车系统,3排6列18座储煤筒仓,4个7万吨级煤炭装船泊位,建成后可新增54万吨堆存能力,为黄骅港增加5310万吨/年的煤炭运力,项目总工期30个月,预计2027年进入生产试运行阶段。
黄骅港五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煤炭运输主通道的港口下水能力,持续提升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运输的安全性和韧性,大大提高黄骅港煤炭泊位适应度和生产组织弹性,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宋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