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质扩面做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支持地方进行广泛技术和模式创新,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近日启动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天津、常州、无锡等10个城市入围。
根据规划,此次试点实施周期为2024年至2026年。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涵盖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多个领域,预计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25万辆,每年可节省燃油140万吨以上,碳减排450万吨以上;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建设超24万个充电桩和365座换电站。
据介绍,此次试点支持城市深入开展车网互动、光储充换、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与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汽车以旧换新等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应用。
“公共领域车辆一般为政府投资、单位所有,且应用场景相对固定,是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的良好载体。”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事实上,我国推行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布局已久,工信部等八部门早在2023年11月就发布《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截至目前,参与试点的城市数量已达25个。
为保障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建议:“鼓励试点城市完善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支撑体系,同汽车以旧换新、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政策形成合力;主管部门加强工作跟踪问效及协同配合,总结经验和推广优秀案例;行业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和技术创新,协助试点城市推动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应用。”
业内普遍认为,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是促进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有助于补齐商用车新能源化短板,实现柴油车辆的节能与环保,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贡献力量。“车与桩之间能够实现双向促进。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将释放巨大充电需求。而在整个充电网络得以建立健全后,对商用车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也有积极影响。”上述分析师指出。
目前来看,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1105万辆,同比增长40.2%;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3.2万辆,同比增长28.9%,占商用车国内销量的比例为17.9%。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面电动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相关企业纷纷响应,在充换电设施、公共交通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电池技术革新是实现全面电动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当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多家动力电池厂商正加速向商用车领域渗透,推出高性能、长寿命电池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去年9月,宁德时代发布天行电池B—客车版,其寿命最高可达到15年150万公里;去年8月,中创新航发布“至远”系列产品,包括至远轻卡大电量电池系统、至远重卡标准电池系统等,其中至远轻卡大电量电池系统单电池包覆盖100度到180度电;去年5月,亿纬锂能发布商用车超充电池开元电池,该电池采用3C超充技术,15分钟可从20%充至80%。
整体来看,先行区试点工作的推进以及多领域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紧密协作,将为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将带动电池制造、充电设施建设、智能网联技术等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不过,机遇广阔的同时,全面电动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将催生三电系统维修保养、电池梯度利用等后市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全面推广电动化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补贴管理、资金使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准入标准、电池更换与回收、车辆更新等问题。
另有观点认为,由于部分场景、车型、地区、行业等目前仍不太适合或急于全面电动化,因此在推进过程中需循序渐进。
“实际上,私人用车领域所面临的续航短、电池衰减等问题,在公共领域车辆中也同样存在。”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产业各方在支持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同时,需注意技术路线平等。“比如,混动和代用燃料汽车应该与纯电动汽车拥有平等的参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