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乡位于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南,全境山高林茂雨沛泉丰,泉流四季常温在5℃—12℃左右。这里特产一种板桥冷水鱼。据记载,早在南宋时就已有人喂养。冷水鱼因终年少见阳光,生活在海拔300米—800米低温冷幽的山涧中,鱼体通透色泽乌黑,故又称“板桥黑鲩”。其一年生长不足半公斤,从鱼苗长到2公斤成鱼至少需5年。
我们从休宁县城驱车1小时来到板桥乡徐源村,只见半山腰农家房前屋后及溪涧河边都有用石块砌筑的池塘。攀山涉过一条小溪,在一60多岁胡姓老汉的屋子边,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冷水鱼。眼前的冷水鱼池仅有一张乒乓球桌大小,却挖得很深,四周用青石工整垒砌成岸坝,水池上方,郁郁葱葱的徽杉和葡萄藤遮蔽了阳光,池水更显清幽。水池巧借地势,引溪涧上游泉流徐徐入池,岸坝上还留有孔洞外通山溪,雨季来临时,鱼池水盈可自然溢出,时刻保持“活水流入,活水流出”的状态。池中,20多条尺余长脊背黝黑的鱼,从容摆尾游弋,还有一大群小鱼如影相随。
据村干部介绍,全村52户家家有鱼塘,有的一家甚至建有三四口。建塘之初,主要用于防火消灾,后来才利用起来养鱼供自家食用。这些养在流动山泉水里的鱼只喂苦马菜、玉米叶、水草等野生植物,绝不用饲料。加上养殖冷水鱼技术简单,当地水质好、水温低,鱼不容易生病,成活率可达100%。以10平方米小塘为例,5年后最多产鱼150斤,由于生长周期长,一般每公斤售价在140元以上。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老人从事冷水鱼养殖,无需花大力气便能实现增收。
板桥乡梓坞村73岁的汪老太家中至今还养有一条25公斤重的冷水“草鱼王”,1米多长。4年前,一位江西游客出价5000元要买,被汪老太拒绝。现在,“鱼王”成了村里一景,游客一来总要慕名前去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