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5年03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了凡谈事师

文/高自发 图/肖文津 《讽刺与幽默》(2025年03月14日 第 13 版)

  古代的礼制规定,小孩10岁就要外出跟随老师学习。孩子如同未经雕琢的玉璞,天真无邪。因此,袁了凡在《训儿俗说》中为求学的儿子写了10条事师常仪,字里行间满溢着老父亲对子女的深切期望。

  

  这10条常仪十分详细,甚至有些不厌其烦,体现了老父亲的爱子之心。但从今天的视角看,有些常仪明显与现代社会不合拍。诸如,学生每天要比老师起得早,要为老师整理卧具,还要提夜壶服侍老师等。在明朝那个师生同吃同住的年代,这套流程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放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显然不可能了。然而,我们绝不能因此否定袁了凡所拟事师常仪的价值,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尊师之道,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

  

  追随老师学习,尊敬是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尊敬爱戴自己的老师,才能更好地追随老师学习。学生一旦对老师失了尊敬,就没了规矩,轻视狎昵顿生,又何谈信从师道?

  袁了凡毕竟是出身封建社会的大儒,他所拟的事师常仪自难逃封建伦理的窠臼。比如“师或无礼相责,必默然顺受,不可出声相辩”“勿见师过,人或来告,必解说而掩覆之”。老师无礼责备时,学生只能默默承受;一旦有人说到老师的过失,学生还得为其辩解并掩饰。这种对学生的过分要求,非但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反而可能培养出逆来顺受,甚至虚伪的性格。然而,从袁了凡的角度出发,这些规定实则源于他对教师的深切尊敬与爱戴。在“天地君亲师”价值观根深蒂固的明朝,袁了凡很难有民主与平等的观念,他只能以一个老父亲的身份,谆谆教导儿子要尊敬、顺从并爱护自己的老师。其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但观点需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摒弃那些与时代不符的部分。

  

  此外,袁了凡强调虚心求教的态度,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他说:“事师之道,全在虚心求益,倘能随处求益,则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若执己自是,则圣人与居,亦不能益我。”老师自然有他为师的学问,必须虚心地向他求教;即使是寻常人,只要虚心学习,也会“随处受益”。袁了凡此说是有切身体会的,他幼年先是追随孔先生,后又向云谷禅师学立命,一直虚心好学,才终有所成。

  

  袁了凡的事师常仪10条,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尊敬与谦虚”的核心理念,仍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若能将此理念融入现代教育,让孩子在尊敬师长、虚心受教中成长,家校矛盾、师生冲突必将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