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12月09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氢能行业急需应用型人才

■本报记者 张胜杰 《中国能源报》(2024年12月09日 第 02 版)

  “当前,氢能产业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相较其他新能源领域仍需大幅提升规模与质量。”近日,在广东佛山召开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人才发展峰会上,一位氢能行业权威人士指出,“全国研发电池的工程师在百万人以上,而做氢燃料电池的仅上万人,这是远远不够的。”

  多位与会人员反映,当前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社会各界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那么,今后如何让氢能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

  ■■人才队伍缺口较大

  “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跟产业行业脱节现象明显”“全国只有20所职业院校开设氢能专业,我觉得量还是比较小”……近日,多名氢能行业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人才是引领氢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张卫东指出,中国应进一步推动氢能人才体系建设,打造氢能产教融合深度对话平台,引领职业院校中氢能相关专业的发展。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乔展(James George)介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绿色经济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创造24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一潜力,就必须解决一个关键缺口——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只有拥有一支现代化、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才能成为更广泛的绿色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合当下现状,华北电力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深有感触地说:“氢能产业正面临人才队伍的较大缺口,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能源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氢能学科建设可有效促进氢能产业积极回答‘双碳’目标时代命题。”

  缺口到底有多大?业内人士预测,到2025年,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或达5万辆,2030年或2035年保有量100万辆为基础,2025年国内氢能技能人才需求约为5万人,2030年为25万人。

  ■■避免人才培养和产业实际脱节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数整体压力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克杰说。

  但从智联、猎聘等招聘平台上看,氢能人才的需求又很旺盛。“从就业端看,如何反馈到整个人才培养端,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很多企业反映这些人才用不上。从这个角度讲,要基于产业端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这也是就业育人的一个本质。”王克杰说,今后要不断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困境。

  人才培养和行业脱节的情况客观存在。“比如,工程师在学校学完技术以后,到了企业,首先要了解客户、了解场景,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自己工作的内容,不能闭门造车。”某氢能公司副总直言:“如果闭门造车,会给企业增加很多成本,甚至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记者了解到,在新能源行业,氢能行业期望薪资增幅最高。对于氢能产业的学历分布,目前来看,环保技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硕士、博士研发人才需求较为旺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方向

  如何解决氢能人才短缺问题?乔展认为,必须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

  “在扩大和加强研发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将业务扩展到技术和职业培训领域。”乔展进一步指出,首先,必须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与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进步保持一致,并确保将性别因素纳入其中;其次,企业应该为员工,包括女性员工提供在职培训计划;最后,利用数字学习平台,可以帮助更多潜在员工获得灵活学习机会。比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可以满足更广泛的受众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

  职业教育正成为解决氢能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处副处长余红平看来,今后,要进一步优化氢能相关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依托项目打造氢能人才培养体系样本,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不断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职业教育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新型电力系统和氢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电联人才评价与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慧翔表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规模全球最大,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其中大批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呼吁,今后,要将氢能人才培养纳入全国职业教育布局,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技能人才的体系化建设。

  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北京市氢未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肖彬彬对氢能领域职业教育发展充满信心。她说:“目前国内氢能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根据产业未来发展重点的预判,提前布局人才培养方向。”

  此外,政、产、学、研、用联动也不失为解决人才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会上,28家科研机构、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等单位联合发布“产教融合氢能人才培养南海共识”,着眼于氢能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通过产教融合、资源整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