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肩负重任。
据国际能源署《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测算,预计电力行业直接减排贡献将占2020—2060年累计减排量的55%以上。同时,作为未来10年能源增长主体,电力将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保障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强电力供应是现实需求。
一减一增看似悖论,如何解决?答案在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需要电源侧大力发展清洁电源,电网积极服务绿色能源发展,也需要电力供应链、产业链构建节能减碳‘共同体’。”国网浙江物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电网物资供应链企业数量多、体量大,如能拉动链上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多维度节能减排,将形成电力节能减碳的最大合力。
电力物资供应链如何发挥最大合力,通过绿色发展“链”接未来?
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此前指出,以新技术驱动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全力构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智慧绿色供应链体系是电力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国家电网运营着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连接着能源电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用户,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地位。这意味着其有能力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应用驱动力、需求牵引力”作用,影响供应链和产业链实现协同节能减碳。
2022年,国家电网出台《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发展行动方案》,部署“绿链八大行动”,提出运用链式思维创新生产组织服务方式,以采购需求导向为切入点,以推动链上企业和业务的专业化协同整合为突破点,引领行业向绿色低碳、数智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构建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生态。
在国家层面,多项减排措施已落地实施。在碳排放市场,已有2000余家电力行业企业被纳入其中。专家预测,随着减排范畴不断扩大,今后将涵盖7000家左右重点耗能单位,约占全碳排放量的70%,但仍有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存在减排动力明显不足以及资金实力、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问题。
“这需要电网发挥核心企业‘支点’作用,通过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管理等举措,带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国网浙江物资公司总经理助理、物资采购部主任杨新益表示。
浙江是“两山”理论发源地,具有网络强省、“数字浙江”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高度活跃的市场主体、高效运转的行政组织,具备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条件。同时,浙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碳排放总体偏高,有借助电网、发动电力供应链协同降碳的现实需求。
“作为物资供应链‘链主’,我们认为,通过碳足迹数据采集、绿色招投标等一系列手段,可有效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减碳。”杨新益说。
浙江正泰仪器仪表公司是浙江电力物资供应链上的企业之一。“‘双碳’目标要求企业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产品出口需要标明碳足迹,但碳足迹数据采集非常难。”该公司市场部副经理陶纲领说。
面对产业链供应链碳足迹采集难问题,国网浙江电力牵头研发国内首台电力产品碳足迹采集终端装置,精准将企业用能数据转化为碳排放数据,并完整记录保存,为企业减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以变压器为例,利用碳足迹采集装置,可直观查看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储运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情况,为供应链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构筑数据基础。目前,该装置已在正泰仪器仪表公司生产线上完成安装,并逐步扩大至所有生产线。
“我们将产品碳足迹纳入采购评审要素,落地实施电力电缆、变压器、环网柜等产品的绿色采购,从而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引导供应商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履约仓储等方面实现全过程降碳。”国网浙江物资公司工作人员徐天天介绍。
据了解,国网浙江物资公司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建立产品碳足迹评价模型库与背景数据库,并发布4项评价标准。目前,产品碳足迹数据采集装置已在40余家供应链企业制造端以及国网宁波、嘉兴电力等仓储端安装,完成数据采集,并据此向电缆、变压器等产品发放32张产品碳足迹评价证书。
有了碳足迹评价证书,就增加了中标浙江电力物资采购的机会。2022年至今,国网浙江物资公司已完成高能效变压器、10千伏电力电缆、环网柜等60余类产品绿色采购,合计采购规模达261.17亿元,年增长15%。
如今,更多绿色、低碳的因素被纳入电网“绿色采购”的评价体系里。
除碳足迹评价结果,供应商获得的由第三方公证机构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废水废气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及企业绿色数智体系建设情况等绿色因子,均被列为招标评审依据。数据显示,自将绿色采购评审要素纳入国网浙江物资公司招标采购环节以来,1614家材料供应商中有63.4%的企业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3.6%的企业取得绿色专利,125家企业取得绿色企业认证,7家企业取得绿色设计产品认证。
“电力系统作为能源转型的枢纽平台,不仅自身要低碳,还要承接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用能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更要肩负起助力供应链节能减碳、绿色转型的重任。”杨新益表示,“这意味着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更多责任和更大难度,但也倒逼我们加快打造供应链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应对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