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报 2024年12月02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我国有能力持续加强天然气供应韧性

■本报记者 杨梓 《中国能源报》(2024年12月02日 第 08 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未来,全球能源安全议题将持续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各国对能源独立性和多元化的追求更加坚定。不少国家加速提升能源自给率,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以减少对外部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依赖。

  与会专家认为,全球能源转型给我国夯实天然气安全基础提供了重要契机,应进一步加强天然气供应韧性,并利用金融化手段实现价值链传导,助力能源保供。

  ■■我国能源政策务实可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指出,2023年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开始向能源领域蔓延,部分国家纷纷讨论和出台能源地缘政治政策,试图把能源政治化,甚至作为地缘政治的“大棒”来使用。“针对我国在光伏产品、锂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技术和市场优势的显现,美国用制裁大棒和内向政策影响贸易自由化与多样化。俄乌冲突对欧洲和世界能源格局的影响还在深化,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愈演愈烈,促使各国加强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携手推动能源低碳清洁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奠定框架性基础。”

  《蓝皮书》指出,2023年,全球油气市场继续受俄乌冲突、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经历剧烈的价格波动。展望2024—2025年,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可能因制造业持续疲软而出现下降,欧洲在冬季可能面临天然气和能源供应的脆弱性问题,若出现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或间接推动国际油价上涨。

  同时,2023年全球天然气市场经历供需宽松转变,供需关系逐步缓和。2024年全球天然气市场继续面临经济复苏和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影响,市场格局进一步加速重构。尽管欧洲天然气危机有所缓解,但全球天然气价格仍维持相对高位,市场仍面临供应链扰动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指出,欧美国家在能源转型方面并非“优等生”,其推行的诸多能源转型政策导致工业产业密集迁出,付出很大代价。“我国采取‘先立后破’政策,是相当务实且可靠的,至少保证近几年全球能源动荡的情况下,我国能源供应整体安全稳定。”

  ■■资源禀赋关乎安全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国际能源市场持续变革的情况下,我国保障能源安全迎来新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能源安全的首要问题。”黄晓勇指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宋梅表示,资源禀赋导致我国天然气在供给和消费方面派生出资源风险、运输风险、市场风险等,面对较高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其对能源供应的影响较明显。

  《蓝皮书》指出,预计2024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将逐步趋稳,但整体供需形势仍充满挑战。俄罗斯对欧洲的管道气供应或进一步减少,全球天然气供需平衡将面临新考验。欧洲市场将继续实施天然气需求管理措施,同时寻求多元化天然气供应来源。亚洲LNG需求预计将逐步恢复,但高气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仍在。在此背景下,中国天然气市场既面临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确定性的挑战,也迎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提升能源安全的新机遇。

  ■■金融化国际化机遇已至

  宋梅认为,短期天然气应急供给及需求压缩在提升天然气能源系统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为需求压缩不可持续,所以我国应通过提升应急供应能力为主、需求压缩能力为辅的提升路径。另外,在供给侧要搭建以地下储气库为主、LNG和PNG为辅、管网互联互通的多支撑应急系统。此外,优先保障居民需求的同时,替代灵活性是需求侧提升韧性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清燃智库董事长黄庆指出,除储气、供应增长等增长外,中国天然气的保障问题应从价值链传导入手才能彻底解决。

  《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天然气期货品种将上线,以寻找市场化定价的基准。金融化给行业带来价格管理和套期保值的工具,为发现价格提供依据,中国需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反映自身的价格承受力。

  黄庆认为,未来中国天然气期货上线可在多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反映需求端的价格承受力,可从需求端角度将价格反映到国际市场中;能够形成天然气价格指数,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定价基准,对天然气行业控制金融风险、投资者控制价格信号及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都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助推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