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2024“哈密能源之问”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指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刘中民表示,“双碳”目标对产业优化升级提出了新挑战,应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此,他提出坚持多能融合科技路径。“随着能源架构加速调整,石化产品供需矛盾或将加剧,亟需开辟新技术路线,引领转型升级。”
我国的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55%以上。烯烃、芳烃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染料、塑料、药品等领域。目前,用石油制取烯烃、芳烃是主要技术路线。
刘中民表示,技术发展、科技创新要立足于自己的资源,开辟新的技术路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制烯烃的新型煤化工技术,能有效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煤制烯烃先以煤为原料合成甲醇,再通过甲醇制取烯烃。我们研发的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煤制烯烃工业化。2020年,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可实现单套工业装置甲醇处理量300万吨/年以上,吨烯烃(乙烯+丙烯)甲醇消耗降至2.6—2.7吨。”
随着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正从燃料属性向原料和燃料耦合属性转变。刘中民提出,不同能源品种之间永远不是竞争关系,要推动煤化工、石油化工协调发展,促进多种化石资源系统耦合转化生产大宗化学品,这不仅将促进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烯烃、芳烃生产依赖石脑油资源。基于合成气/甲醇中间转化平台,通过煤化工不同过程或者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实现原料互补与能量耦合,开发生产烯烃、芳烃等大宗化学品变革技术,可降低石脑油使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实现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联动,发挥融合优势。”刘中民说,“技术耦合后,烯烃产率可提高15%以上,系统能效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也有明显降低。”
10月,我国首个应用自主研发的煤直接液化二代技术的项目在新疆哈密开工。该项目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的煤直接液化二代技术,以及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技术和石脑油甲醇耦合裂解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旨在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和低碳转化。
展望未来应用,刘中民表示,我国西部地区可兼顾油品与化工品,发展煤制油耦合,形成平急结合的供应体系。东部地区可发挥港口运输及物流优势,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甲醇储备基地,以甲醇及其耦合转化新技术为引领,促进区域石化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