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政策引导,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近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在“2024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指出,我国建成了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编制印发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今年我国又重新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激励社会各界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中来。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备忘录,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5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新三样”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科技创新及碳市场建立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发展的关键。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解决之道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大规模、长期、低成本的资金,需要有明确的碳价格加以引导。市场机制的约束和激励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资金的投入。碳市场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新增长。”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指出。
雷宪章进一步解释,能源领域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任务,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90%。到2060年要实现净零排放,我国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还有2/3目前尚未成熟。“目前我国电网和新能源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有较大的领先优势。绿氢的发展是未来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将具备与配套CCS的煤制氢进行竞争的条件。”
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泥、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即将进入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表示:“随着电力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加快融入电力市场。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超过6800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发电总量的近50%。这些经济与市场手段在我国能源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也将为市场提供更强动力。”
刘强建议,接下来可进一步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通过相关的政策配套和机制配套,为绿色低碳转型释放更强的信号;强化碳定价的作用,逐步建立配额拍卖机制,强化市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心,引导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技术的应用;加强气候金融和转型金融对市场的带动作用,通过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性机制促进新兴绿色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助力传统高碳产业的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经济的发展,是走向规模经济的过程。”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指出,我国光伏、电动汽车等产业的高速增长,就是通过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不断降低绿色溢价的有力体现,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经济性越好。然而,绿色转型需要解决两个外部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是化石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一个是绿色技术的正外部性,二者靠市场机制无法自发调整,都需要政策干预来纠正。
“在新发展阶段,碳中和目标依赖科技进步,更需要依靠早期技术,开展突破式创新,提高能源转化效率。规模经济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需要通过供给侧的政策支持、制度设计,加快催化新兴产业,实现规模效应。”彭文生表示。
在工业环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工作成效显著。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分析,到2025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碳减排贡献率将达到30%;到2030年将达到35%。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碳减排当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回收利用废钢铁、废塑料、废纸等废旧物资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过程中能耗,实现碳减排。2022年与利用天然资源相比,资源再生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9亿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指出,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回收网络日臻完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互联网+”等先进回收方式引领发展,资源回收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目前仍存在着规范监管不到位、规范引领效应不强、精细化分拣比例偏低、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等问题。
赵凯建议,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优化循环材料进口政策,完善进口循环材料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废弃物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准备工作,尽快完善全品类废旧物资产品回收处理领域碳核算方法学、标准规范、认证、标志标识等,准确量化循环利用的碳减排效益;加快构建循环材料监管链追溯体系,建立国际通用、操作性强、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尽快实现与国际回收体系的全面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