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能源东苏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基地32万千瓦风储项目和8万千瓦光伏项目配套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开标记录公布。开标文件显示,共有19家企业参与投标,11家企业公示投标报价,8家未进行报价,投标报价区间为0.481元/Wh—0.582元/Wh。
今年以来,储能系统价格持续下探,中标价格从年初0.8元/Wh附近,下降至7月的0.5元/Wh左右,此后降势虽然有所放缓,但整体价格仍保持较低水平,且部分成交价已临近甚至击破成本线,对部分企业盈利造成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在储能价格维持低位背景下,企业降本增效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储能企业需将目光从价格竞争转向安全、质量、技术竞争,避免陷入拼价格带来的无序竞争。
■ 价格低位运行
今年以来,储能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2023年年初的0.9元元/Wh—1.0元/Wh回落至0.4元/Wh附近。受此影响,储能系统中标低价不断刷新,跌至0.5元/Wh附近。
10月11日,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80MWh移动储能系统电气分部件框架协议招标公告发布,采购容量为80MWh,电池采用不低于314Ah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采购预算3540万元(含税),折合单价0.443元/Wh。
9月2日,国家电投额敏玛依塔斯15万千瓦储能配置60万千瓦风电项目一期 10万千瓦风电项目电池储能系统及附属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储能系统采购规模为25MW/100MWh。第一中标候选人为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投标报价4950万元,折合单价0.495元/Wh。
受访人士指出,在储能市场竞争加剧、供大于求背景下,原料端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难以对储能电芯价格形成稳定支撑,储能系统招标价格也不断走低。整体看,储能系统平均单价较2023年年初的1.5元/Wh已跌去超6成,并且当前储能电芯和系统的成交价格基本徘徊在成本线附近,甚至低于部分厂商成本价格。
“比如储能电芯的理论成本大概在0.3元/Wh,现在部分成交价已低于该数值。”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储能价格下探对部分企业盈利造成考验。例如,海博思创去年储能系统业务毛利率为20.02%,同比下降3.03%。不过,海博思创提到,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碳酸锂供应充足,价格震荡趋势趋缓,上下游市场有效联动传导,短期内储能系统毛利率将处于稳定波动水平,预计公司未来毛利率持续下滑的风险较低。
■ 守住质量底线
针对储能价格后续走势,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储能产业链价格仍存下降空间,但已有限。“随着竞争日趋加剧以及新‘玩家’入局,预计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储能系统价格预计保持下降趋势。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缓解,或有望在2025年逐步回升。”清晖智库创始人、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低价竞争下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障,也是不少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当前,在储能市场竞争加剧、供大于求背景下,部分储能系统厂商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来维持市场份额。但是,储能企业要努力平衡好价格与质量间的关系,从优化生产流程、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合理的定价策略着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进而提高盈利能力。”宋清辉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储能企业需要从“价格战”逐步转向“价值战”,推进产品革新,提升质量、服务等各方面的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CEO田庆军曾公开表示,要辩证地看待价格竞争。储能企业要守住安全和质量的底线,加大技术创新来赢得未来。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储能的初始投资成本、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满足储能大规模部署的需要;二是要从新型能源系统的需求出发,以终为始,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储能和电力系统的无缝集成,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才是好储能。
■ 多渠道降本提效
有机构判断,2024年供过于求为储能市场主基调。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表示,储能系统环节竞争压力显著高于电芯环节。央国企储能子公司陆续入局,叠加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的集成企业,纯集成企业市场份额将被不断挤压,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提升,预计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在受访人士看来,储能企业亟需提高降本增效能力,以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练就穿越周期的“本事”。
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创新,宋清辉建议:“储能企业需通过供应链优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例如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及逐步减少中间环节等举措,以逐步降低成本。”
目前,大容量电芯已成为企业追求更优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鹏辉能源、南都电源、天合储能、兰钧新能源等众多储能企业相继发力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自2023年起,300Ah+等不同规格的储能电芯产品正加速替代280Ah,并朝着500Ah+乃至1000Ah+快速迈进。
另外,受访人士也认为,低价背景下,“出海”需求增加也成为储能企业利润转好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海外市场毛利相对较高,部分早期布局海外、已积攒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能够在以相对低价拿下国内份额的同时,利用海外业务盈利来补贴国内业务,从而实现整体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