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行业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9月30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智慧能源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林水静 《中国能源报》(2024年09月30日 第 14 版)

  “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技术创新、优化政策支持、强化市场机制,以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潘跃龙在近日召开的“2024综合智慧能源大会暨典型场景案例发布会”上表示。

  综合智慧能源即通过整合多种能源形式与能源利用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生产、传输、存储和使用。与会专家认为,综合智慧能源正逐步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能显著降低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 关注焦点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当前,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绿色低碳、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能源行业正积极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综合智慧能源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正逐步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正在全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需要,更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安全保障的有效途径。”潘跃龙表示。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指出,一方面要以更少的能源支撑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降低能源碳排放,这也催生以绿色低碳生产力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综合智慧能源应运而生,智慧化让供需两端匹配互动。”

  ■■ 面临挑战

  国家电力集团规划与发展部副总监曾武认为,从需求侧来看,未来终端电气化比例加速提升,绿电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用户侧智慧能源有巨大发展空间;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扩张,未来能源结构将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新能源将成为主体电源。

  面对新趋势,我国能源转型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城乡电气化水平提升,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新型负荷呈现小散杂多的特点,都对能源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峰谷差逐渐加大,仅依靠传统‘大基地+大电网’模式无法满足未来绿色电力需求。以浙江为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夏冬两季的空调负荷占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的比例正在逐步增长,但持续时间非常短,以电力满足短期内供热、供冷的需求系统代价很高,要充分融合如电厂蒸汽、工业余热、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等非电的功能技术,与电力功能构成有机的协同关系,充分释放多技术的融合利用。”曾武分析。

  综合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康艳兵表示,总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场景,实现节能、降碳、省钱、省时,消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降碳,使城市能源系统更有韧性、更安全。

  “从能源供应端来看,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行业都有一些数字化、智慧化、远程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如电力系统、热力系统,包括传统电厂智能化控制、改造升级、分布式智慧化管理、新能源可靠性并网、智能微网、用户侧调节、智慧调度、运营等;能源消费端包括工业生产,各行业只要有用能源的地方,都能进行智慧化,如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城乡发展方面,供热、照明等局部时间、局部空间的精准供能,如果完全智慧化,节能效果将达到20%—30%。”康艳兵进一步表示。

  ■■ 统筹发展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的发展涉及能源生产、输送、存储、消费等各个环节,涵盖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形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需要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潘跃龙建议:“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的核心在于技术突破,尤其是在能源管理、能源转换、储能技术和智能调度方面的突破。要加强对新能源发电、储能技术、多能互补、智能微网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形成更加灵活、更加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市场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综合能源项目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产业生态。”

  张玉清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政府部门需进一步优化能源政策,加大对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推动能源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能源是全球性议题,推动综合智慧能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际间合作。”

  康艳兵认为,智慧能源要给生产生活供应端、消费端做好服务,企业是主体。推动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还需要依靠数字科技企业和平台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