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9月30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生态“含金量”带动发展“含绿量”

■本报记者 王林 《中国能源报》(2024年09月30日 第 10 版)

  9月25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发展和保护的成效不断提升。不论是大气污染防治改善,还是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以及全国碳市场建设等诸多方面,我国都实现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进展。

  “含绿量”显著增加——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电力体系

  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称,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的“含金量”显著提升。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的“含绿量”明显增加。

  一组数据印证进展:去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是30微克/立方米,比10年前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83%,优良天数比例也连续4年达到86%以上。

  “过去10年,我国PM2.5浓度显著下降,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

  生态“含金量”带动发展“含绿量”。一方面,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95%以上煤电机组和45%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体系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0年前的67.4%下降到去年的55.3%;燃煤锅炉也从近50万台减少到不足10万台;还完成了北方地区3900万户的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

  同时,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方面,10年来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400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10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核电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四代技术陆续开始应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7台,建造许可证的30台,核准待建的15台,加起来共102台。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实现二代向三代的迭代升级,四代技术陆续开始应用,整体上我国核电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确保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从核安全角度看,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环境监测数据没有监测到异常,从整体上保障了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依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自觉把核安全摆在最高优先级,有效运行企业内部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做到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坚持最高标准最高质量。

  另一方面,从核安全监管的角度,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实施全过程、严格、独立的监管。从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到建造、调试、运行,以及将来的退役和一些重要设备的制造,都实行全过程许可。而且,在一些关键环节设置了若干个控制点,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不达标准决不放行。同时,全天候监测辐射环境,包括流出物的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等,有1834个辐射环境监测点,24小时全天候在运行。

  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我国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现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监测数智化转型,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全国碳市场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根据赵英民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76亿吨、成交额达279亿元,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总体处于合理水平。

  当前,在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的背景下,建成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建成并稳定运行注册登记、交易结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监管效能,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严格监管碳市场数据质量,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赵英民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