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芦苇的风骨

■崔向珍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9月02日   第 20 版)

  我的家乡在黄河入海的地方,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大到黄河两岸、渤海湾畔,小到池塘沟渠,村头街尾,到处可见芦苇挺拔的身影。

  我家院子的东南角紧邻一方苇塘,幼时我没见过竹子,父亲教我诵读郑板桥的《竹石》一文时,把我带到苇塘边,指着高大的芦苇告诉我,竹子比芦苇粗壮,也是这么葱绿挺拔,节节向上,宁折不弯。

  抗战时期,爷爷参加革命,对芦苇有着特殊的情感。那时的枪林弹雨中,爷爷和战友们一次次躲藏进家乡的芦苇荡,甩掉紧追在后的敌人。熟悉的地形、熟悉的芦苇荡,爷爷和战友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敌人惧怕芦苇荡,不敢贸然进入,只能气急败坏朝着芦苇荡里放上一阵枪,便仓皇而退。

  以前,爷爷经常带我去看生生不息的芦苇。春天和夏天,渤海湾的风一日一日斜着吹,黄河边的雨一场一场斜着落,一丛丛、一片片的芦苇吱吱响着就窜到了半天高。爷爷和我从院里的苇塘向南走到黄河岸边,再坐车来到河海交汇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路上,他的眼睛里总是有晶莹的泪光。

  “平野无山尽见天,九分芦苇一分烟。”硕果累累的秋天,我和爷爷站在黄河入海口的高处,听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看大片大片的芦苇如雪如烟,浩荡如海。面对着黄河入海口莽莽苍苍的芦苇荡,爷爷总是若有所思,静静看着远方,怀念战友,追忆往事。

  我一直牢记着爷爷的嘱咐,在每年的春夏秋冬,抽出时间,去看那些让我无比敬仰的芦苇。

  2019年盛夏,我特意走进寿光的巨淀湖,寻找心中的敬畏和感动。这些刚直不阿的芦苇分而不散,整整两万多亩的自然水域,拥抱着无以计数的芦苇滩,水路纵横,芦苇林立,柔软与刚硬在这里相依相融。抗战时期,八路军将士们曾在这片迷宫似的天然屏障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我总觉得,巨淀湖的芦苇滩像一座座神秘的青山。圆的、方的、看不出形状的,都是深沉的绿色,都是挺拔的身姿,都是稳如泰山的刚毅。仰视着一片一片高大的芦苇,想着它们曾被猛烈的炮火吞噬过,被密集的子弹灼烧过,内心不由得产生悲愤。就在这时,一声惊呼猛然间唤醒了我,原来是一条大鲢鱼跃出了湖面,接着又是好几条,一串串晶莹透明的水花随着鲢鱼不停跃起和下落。一只只洁白的海鸥追逐着鱼群和水花翩飞,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和手机,留下这精彩的瞬间。

  从寿光返回的路上,看着道路两边密密麻麻的芦苇丛,再次想念起黄河入海口的芦苇,还有我家院子西南紧邻的那方苇塘里,芦苇挺拔不屈的身姿。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