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二〇二四,“超充”元年?

■本报记者 林水静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18 版)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补能技术逐渐成为目前最火热的赛道之一。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在第十六届重庆国际电池技术展览会上发现,仅充电几分钟就可行驶超百公里的大功率快充技术正逐渐成为补能技术的主角。多家企业在展台上展示自家快充类技术电池。也有电池测试机构向记者透露,“现在做快充技术实验的厂商确实挺多。”快速补能赛道竞争日渐激烈,业内有不少声音认为,2024年或将成为国内的“超充”元年。

  ■与用户需求尚有差距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增长态势。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国芳表示:“2024年4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超过传统燃油车。同时,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今年年底,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100万辆。”

  此外,《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主流新能源汽车的官方续航里程大多在500—700公里,相当于传统燃油车一箱油的里程,有的甚至能超过燃油车。

  不过,新能源汽车充电慢、充电难的痛点仍旧存在,其中以节假日期间出行的充电焦虑问题为甚,高速公路充电站排队几小时甚至一夜的窘况时有发生。

  事实上,国内充电设施正经历快速发展。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电池集成开发高级总监喻成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桩比为2.4:1,充电桩的数量足够。但家用慢充桩占比近七成,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仅16.9:1,约占总量的32%。充电功率则主要以中、低功率为主,基本能满足当前车端水平的需求,但与用户需求仍有差距。”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杜长虹坦言:“根据调研数据,当前实际快充时间距离用户期待的充电时间仍有较大差距,提升充电速率是接下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新能源车充电当然是越快越好,最好能跟加油一样便捷快速。”一位参展观众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达了对快速补能的期待。

  ■快速补能趋势势不可当

  万众期待下,行业已发展出一批过硬的快速补能技术,入局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

  刘国芳介绍:“大功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受产业关注。当前,三元锂电池已达6C技术,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在提高倍率同时提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也已达4C,今年也实现产业化应用。”

  C是电池充放电能力的单位,表示电池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充满或放完的次数,4C充电表示电池在1/4小时内充满。近期,众多企业扎堆儿发布一批快速补能类新产品。例如,近日宁德时代发布神行PLUS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可达600公里、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欣旺达推出闪充电池3.0系列LFP欣星驰电池、NCM欣星耀电池,10分钟可充电至80%;华为数字能源发布“一秒一公里、度电十公里”的DriveONE十合一高压电驱总成,并携手比亚迪、长城、理想、小鹏等11家车企,以及行业协会、充电运营商成立超充联盟……

  与此同时,“超充之城”也正加快建设。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指出,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去年10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4年3月底前,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公共充电桩车桩比、超充桩占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快速补能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值得一提的是,天风证券日前发布研报认为,超充桩对厂家的能力要求更高,头部大厂在超充桩产品力以及规模效应加持下,成本均具有优势,收入增速有望显著超行业平均水平。

  ■热管理仍是电池安全关键

  大功率快充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电池的安全问题仍旧不容忽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指出,大功率充电对电芯体系化设计及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动力电池要实现高倍率充电,需全面系统优化电芯内部离子传输路径,缩短离子传输距离,提升离子传输速度,做好热管理。这需要行业持续做好技术创新与突破。”

  针对热管理问题,业内众多企业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华为液冷超充技术、巨湾技研的集成端热管理等。同时,还有企业从材料端对动力电池进行创新——通过替换传统动力电池的石墨材料,从根本上解决“石墨负极充电电位太低、太接近锂金属还原电位”等难题。

  小鹏汽车电池系统部高级总监仲亮预测,在未来充电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超充技术越来越成熟、超充车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续航可适当下降。“比如,续航600—700公里已可满足用户大部分使用场景,若续航里程达800—1000公里,再配上超充,可能会对用户产生较大成本压力。未来行业主流应是‘超充+适度的续航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