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企业风采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携手12000多家企业,新签约百亿元合作

中广核加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报记者 朱学蕊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3月25日   第 15 版)

  图为中广核青海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
  中广核/供图

  中广核已研究制订核能领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数字化跃升、核技术突破、科技型环保强基、未来产业启航七大产业发展计划,未来将携手产业链上下游超12000家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共建上协同发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月20日9时,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间可容纳千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3个小时,包括央国企、民企在内的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供应商,以及国内外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负责人走上台,致辞、分享、签约,台下掌声、互动不断。

  午餐间隙,餐桌上依旧在热烈地分析、讨论、交谈。下午1时40分左右,参会嘉宾分散走进6间专题会议室,或坐下来准备下午的分享,或寻找合作方交流、切磋。

  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中广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现场捕捉到的片段,透过细节,可以感受到能源行业的“新”气象、“新”脉动。

  能源产业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阵地,如何紧扣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强韧产业链,是能源企业的“必答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中广核高度重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和生态圈打造,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研究制订核能领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数字化跃升、核技术突破、科技型环保强基、未来产业启航七大产业发展计划,未来将携手产业链上下游超12000家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共建上协同发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超75%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合资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开始,中广核的血液中就融入了创新基因。历经40多年发展,中广核着力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和专业化能力延伸,打造形成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数字化、科技型环保和产业金融“6+1”产业体系。

  据中广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施兵介绍,对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广核“6+1”产业基本都属于该范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超过75%,位居央企前列。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风光发电开发建设的企业,截至2023年底,中广核境内新能源在运装机容量超过450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突破730亿千瓦时,“风光”利用小时数高于行业平均5%以上,度电利润、平均利用小时数等效益指标保持行业较好水平;境外控股在运装机规模超1100万千瓦,2023年上网电量超462亿千瓦时。

  此外,中广核在核技术应用、数字化、环保产业、产业金融等领域呈多点开花之势——目前已实现高、中、低能全系列工业电子加速器全覆盖,累计生产电子加速器600余台(套),稳居国内第一梯队;在国内签约落地3个质子治疗中心,在核环保、核农学等高端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测控装备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通过建设中广核长三角新兴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中心,中广核整合优质资源建设13个创新实验室,加速核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其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已应用于国内23台核电机组,自主化风机控制系统L7000具备产业应用条件,汽轮机控制保护系统实现国内三大汽轮机技术路线全覆盖。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生态

  打造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良好产业生态,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大会当天,以政企、校企、企企合作为方式的供需对接接连落地,共计签约35项合作,合同金额达100亿元。

  “中广核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数字化、科技型环保和产业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12000家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 中广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亦伦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中广核将顺应新能源规模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布局“光热+”、“新能源+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沙漠治理+光伏农业”、“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融合发展项目,以新能源的优势解决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我们将加快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力争每年新增新能源投运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每年投资规模保持600亿元左右,预计可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拉动社会总产出增长约1800亿元。”李亦伦透露。

  在区域发展和工程建设方面,中广核将紧盯新疆、内蒙古等重点地区,加大中部省份开发力度,一省一策,确保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同时,以海上风电业务为基础,积极推动“风光核储”多元业务融合发展,加速光热技术型号研发和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研发,持续推动抽蓄能力培育,形成多元、协同、稳定、可持续的业务发展路径。

  在氢能领域,中广核近年积极推进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氢转化应用场景示范、氢储能示范和深远海风电制储氢示范在内的氢能多场景示范应用工程。

  具体而言,该公司下一步将在“三北”风光资源丰富以及绿色化工、氢冶金等零碳新工业重塑区域开展示范项目,协同风光发展;因地制宜开展氢消纳转化应用一体化项目示范,聚焦氨醇的生产和销售、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制氢后的长距离运输、精细化工客户用氢的分销模式、天然气掺氢消纳等环节;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长期大规模蓄能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模式。

  “我们还将推进关键技术研究并建成深远海风电制储氢示范,形成高集成度深远海用制储氢成套装置、远海风电制储氢集中控制平台和深远海风电制储氢工程设计和运维包。”李亦伦说。

  ●抢抓发展契机多领域发力

  下好产业部署“先手棋”,积极培育壮大新产业,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据李亦伦介绍,中广核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已明确三条发展路径:做大做强核技术应用,加大研发投入,对接应用场景,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80%,而核技术应用与制造业门类的30%紧密相关,要紧抓深化核技术应用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战略机遇;协同壮大新兴产业,深入研究新兴产业的全产业链条,主动对接重要环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协同融合发展,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针对数字化转型,李亦伦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是中广核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已明确转型路线图,并全面引入“云大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加快智慧矿山、智慧新能源等建设,打造贯通研发、设计、建造、施工、运行、维护等核电全生命周期数据链的“数字核电”。

  “在科技型环保产业发展上,我们将从两个方向发力。”李亦伦介绍,一是激发传统环保业务新动能,强化技术创新和精细化运营,提升降碳治污支撑能力。探索价值延伸,形成“双碳”时代新的技术、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二是开辟环保战新产业新赛道,积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突出能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探索传统环保业务与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结合,研发“绿碳”制备工艺,构建“绿碳生产—绿电获取—绿氢制备—绿色甲醇制备”的产业化路径。

  在产业金融方面,李亦伦表示,中广核以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通过投资、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提供“基金+租赁+保险”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开展氢能产业幼苗茁壮计划、未来产业种子资源计划、储能产业种子培育计划、战新产业资本赋能计划等前瞻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