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行业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沿海多省密集发文力促海上风电开发

更深更远更多元 风电入海正提速

■本报记者 李丽旻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 20 版)

  近日,2024年浙江“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在统筹谋划的333个重大项目中,岱山1号海上风电场工程等多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位列其中。

  经过补贴政策调整的过渡期后,今年以来,海上风电利好消息不断。从福建、海南、山东等沿海各省发布的2024年重大项目规划看,海上风电是关键“热词”,各大能源开发商布局的海上风电项目更是蓄势待发。更深、更远、更多元,业界普遍认为,海上风电“小爆发”近在咫尺。

  ■ 沿海多省加码布局

  浙江省发改委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清洁能源和新型电力基础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增风光800万千瓦以上目标,以竞争性配置方式推动省管海域风电“应开尽开”,加大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力度。

  《政策》还强调,为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要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2.5万亩。公开文件显示,岱山1号海上风电场项目拟安装38台单机容量8.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04兆瓦,项目静态投资超过36亿元。

  除浙江外,截至2月底,海南、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也陆续公布了2024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山东省2024年重大项目名单中,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二期项目、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G场址)等5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共计3.6吉瓦。福建省公布的重点项目名录中,47个能源重点项目中包含5个海上风电项目。

  作为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达230亿元的万宁1000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项目也在海南省2024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该项目的推进将大幅助力我国深远海风电发展。

  ■ 项目资源竞争激烈

  各地积极加码布局的同时,各大能源企业海上风电项目也陆续获批核准。今年以来,更有多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

  1月底,申能CZ2、大唐CZ3海上风电项目集中开工,两大项目总装机容量均为120万千瓦,这是海南省“十四五”期间首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2月初,国家能源集团广东公司江门川岛二海上风电项目获江门市发改局核准批复,从取得项目开发权到核准仅用时117天,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在粤首个核准落地的海上风电项目。

  “从各大企业海上风电项目推进情况看,今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至少将在去年基础上增长40%以上。”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目前各沿海省份海上风电项目指标大多分配给大型能源央国企,同时也有部分新能源设备企业入局并获取开发资源,整体看,海上风电项目资源竞争已比较激烈。”

  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我国海上风电资源潜力巨大,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达到27.8亿千瓦。在彭澎看来,随着深远海风电技术发展成熟,海上风电潜力还能不断挖掘。同时,海上风电更能够与渔业养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宽。

  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为例,去年底,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批风机全容量并网,该项目利用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实现全球首个“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模式,探索了海上风电开发全新路径。

  在业界看来,“海上风电+”模式多元多变,不论是海洋牧场还是制氢制氨,各沿海省份可根据当地消纳空间、送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量,因地制宜选择融合开发模式。

  ■ “小爆发”预期下仍应谨慎乐观

  整体看,各大研究机构对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预期保持乐观。中邮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目前各省区“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容量接近60吉瓦,随着存量项目加快审批和开工提速,预计2024年海上风电项目开工规模将超15吉瓦,年内并网规模将超10吉瓦。

  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建设成本的不断下降。近年来,海上风机单机容量大型化明显提速,已成为推动海上风电降本的主要动力。各大风电整机商新装备层出不穷,市场上主流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从两三年前的6兆瓦快速增至10兆瓦以上。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海上风机均价同比下滑9%,整机商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带动风机价格降至历史新低。

  技术上的成熟固然可喜,也有多位业内专家提醒,海上风电项目非技术成本有上涨态势。“以前海上风电项目少的时候,非技术成本肯定不高,但随着规模越做越大,与其他行业用海冲突日益增多,用海成本实际有所增加。”某风电企业高管此前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应对潜在的用海紧张挑战,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集约化用海或成为未来发展大势,让海域管理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尽快联合明确审批机制,从“九龙治海”到“统一管理、一站办结”。

  彭澎还指出,目前海上风电产业链中部分设备仍需要进口国外产品,如能实现国产替代,设备成本有望进一步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