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是春节前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过了这一天,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古书记载,岁终之月称“腊”,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称“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的由来。
我的记忆里,乡间村落一直流传着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祭祀的同时祈求丰收吉祥。每年腊月初八,人们将蔬果干物混合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同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进入农历腊月,也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冬至前后,广大乡村有“冬至后,腊猪肉”的习惯。冬至一到,村头村尾,家家户户都在制作香肠腊肉腊火腿,拉开过年的序幕。房前屋后,灶上台下,挂满了香肠腊肉,展示着一年的丰收硕果。
在古代,传统习俗中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乡村百姓吃腊八粥所用材料多为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我的母亲只在村头的小学念过三个月书,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很吃力,可每年的腊八粥却熬得有滋有味。儿时家里日子拮据,熬粥无非用的是大米、小米、萝卜、白菜之类。母亲常说,腊八粥是团圆饭,全家人都应该吃。所以,那时候,捧着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吃着香甜可口的粥,暖和温馨,全家人早早就感受到过年的喜庆气氛。
记得有一年,哥哥外出打工,腊月都没有回家的信息。母亲托人用镇上的公用电话给哥哥打去电话。哥哥说,打工没挣到钱,回家的路费都成了问题,过年就不回家了。腊月初八那晚,母亲久久地端着一碗粥,粥渐渐凉了,她还是没有喝下去。那时我只觉得腊八粥好吃,没有想太多,直到之后离开家,才发现这样的节日承载着母亲太多的辛劳和牵挂。
后来很多年,母亲的腊八粥做得越来越有味道。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腊八粥里加入了腊肉颗粒。母亲总是大清早起来,将火腿肉烧好洗净,再切成细小均匀的颗粒,倒入锅中与米粒一起熬制。当时,粥只是一个主食,其他荤菜素菜摆满一大桌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其实,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饮食和团聚是过节的本来愿望,多少人背井离乡,最终都要回家一聚。回了家,能和亲人们坐在一起,哪怕只喝上一碗粥,也是幸福的。所以,一粥一物,一节一情,腊八是年和团圆的预演,预示着一切都美好且圆满。
(作者供职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