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尽头,风雪的深处,是冷肃寥落的大寒。在北方,大寒呈现的是“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的景象;在南方,时有冷雾和阴霾,以及严霜和冰冻。古书上说大寒乃寒气之逆极,人们要面对的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一棵草到了大寒,只剩下干枯的茎躯;一棵树到了大寒,繁华落尽;一条河到了大寒,浮冰封存了生机;一块土地到了大寒,变得坚硬深沉。如果说惊蛰是苏醒,夏至是勃发,霜降是沉淀,那大寒大抵是涅槃重生。大寒尽头是立春,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条文化血脉,演绎着自然的律动、季节的更迭、岁月的轮转和生命的哲学。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要过点苦日子,越冷越好。”这是父亲播种庄稼的经验,要有大雪,要有严寒,压制着小麦和油菜的生长,这叫挫苗或墩苗。如果遇到暖冬,农作物长势过旺,提前拔节抽薹,一旦遇上“倒春寒”突袭,则不堪一击。所以小寒、大寒,对植物而言都是适时的历练。
对于人,又何尝不是呢?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明代文学家宋濂少时因为家贫,只得借书抄书,尽管砚台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曾停下。为了求学,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于深山巨谷,大雪茫茫,足肤皲裂。这样的苦寒没有挫倒一个书生的意志,反而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儒。面对恶劣的环境,唯有坚守和忍耐,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里这样写道:“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旅途中的“大寒”——挫折、困厄、疾病和灾难。假如一个人有数十年的牢狱之灾,那简直是天寒地坼了。西部歌王王洛宾曾饱受20年的牢狱之苦,出狱时已近古稀之年,可是人们依然能从他的音乐中听到浪漫、热烈和欢快,他的脸上永远有灿烂的笑容,他的歌声中永远有生命的温暖。
当内心守着一份希望,种着一片春晖,你就会发现,冬天的枯树枝有一种内敛笃定的气质,那些芽苞里储存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等待着阳光和春风。枝头有三两声鸟鸣在唤醒时光,风变软,河水缓缓流动,枯草下隐藏着绿色,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走过大寒,就是春天。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