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炉火正红

■王思敏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1月15日   第 20 版)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有位母亲弓着背,吃力地推着一辆自行车,在巷子中一步一顿前行。车后座上安顿着身披雨衣的女孩儿,女孩努力探出头:“妈妈,前面有间修车铺!”

  修车铺满身铁锈的门任由狂风推搡,待母女俩进屋后,“啪”的一声关上。这个局促矮小的屋子里摆放着钳子、剪刀、旧车座,正中央架着一架铁炉,炉火正红,一家三口正围着炉火取暖。男主人看见母女进门,问明情况,便起身推走自行车,在屋角补起胎。

  女孩儿站在一片光亮里,仿佛突然闯入不可思议的童话世界中。修车铺的女主人拉起她冻僵的小手,轻轻放在炉火上方,转身又塞给她一只盛满热水的杯子,暖意很快传遍她的全身。

  这是我六岁那年的事,此后,我便钟情于炉火,并在心里认真建造了一座金色的小屋,每当天寒地冻时,我总是祈求那团炉火出现,仿佛那就是我的避难所。

  我仔细思索,缘何会有这么一段炉火情结?除了火焰本身的炽热和温暖,那应该是成长过程中被我忽视了、来自一间陌生小屋的善意,使年幼的我第一次被深深打动。

  多年后一个飘雪的夜晚,我和母亲争执后,哭着离家出走,鬼使神差走进一家馄饨馆。进门才发现,椅子全被翻到桌面上,店里已经打烊了。店主是位裹着油布围裙的大娘,见我进来并没有赶我的意思,只询问我馄饨要不要放辣椒。我擦了擦眼泪,哆哆嗦嗦地将炉火旁的椅子挪开来,尽可能地靠近火焰,让身子暖和一点。她端来馄饨,拨了拨炉子通风口处的铁片,炉火咝咝,热烈地鸣叫,馄饨的热气熨帖着我的脸。被这猝然的暖意包围,心里防线一碰就碎。她轻声问我:“馄饨好不好吃?”我含泪点点头:“太好吃了,我妈要像您这么好就好了。”她安静地看着我说:“我这馄饨啊,肯定没有你妈做的好吃。哪有妈不疼闺女的,吃完赶快回家吧,她该担心了。”

  一席话令我羞愧难当,踟躇片刻,我急忙放下碗筷,直奔家的方向。我感激那晚的馄饨和炉火,感激那个点醒我的大娘。她的善解人意,虽年深日久,但在我的心里如火焰般明亮不熄。

  炉火暖我于少年,又慰我于成年。

  几年前,我被派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某县推进移民调查工作。那里山高水碧、风景怡人,彝族朋友十分热情好客。但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我与他们沟通不畅,频生误解。直到某天,我去了山顶一户与世隔绝的彝族人家,他们将我迎至烧得正旺的炉火前,边唱边跳着递给我一只温热的牛角杯,又捧出烤得黑黢黢的土豆。我从没有吃过那样的烤土豆,外皮焦脆,内里却汁水丰盈。我感到久违的放松,在炉边度过了难忘的傍晚。后来我才知道,我经历的一切,都是那家人对最尊贵客人的仪式。

  诗人臧克家在他的散文《炉火》中说:“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它发热、发光,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长久以来,我迷恋炉火的照抚,庆幸那些让我感知到温暖的光和热——修车铺的女人、馄饨店的大娘、山顶的彝族朋友……还有许许多多素昧平生却温暖心灵的遇见。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