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环境产业将不断重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价值,推动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在近日举办的2023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指出。环保产业作为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开拓转型升级新赛道?
■■ 抓住“双碳”新机遇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创始主任李俊峰指出:“‘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光发展好于预期。到今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有望超过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发电量比重的30%以上,同时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速,成本不断下降。”他特别提到,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和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的矛盾并存,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持续加大和低碳技术产能过剩的矛盾并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安立佳表示,环保产业应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李其林认为,“双碳”目标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大局之下,环保企业必须主动参与、有所作为。“环保业务内涵正从治污转向降碳治污结合发展,商业模式亟待改变,同时也需要大量协同合作与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绿色技术发展。”
■■ 资源化智慧化是趋势
业界普遍认为,传统环保业务已无法满足降碳需求,为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商业模式正发生变化。
“10多年前,环境产业更加注重无害化发展,在固废领域希望能够协同处理废弃物,但随着高质量发展要求,现在城市固废处理已经进入了资源化发展的阶段。”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表示,“以垃圾发电为例,此前将餐厨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做协同处理,但近几年更加关注资源化利用,例如在处理铝硅同时会产生氢气,某些过程还可能产生氨水,餐厨垃圾还可以产生沼气,这为资源化利用打下基础。”
据了解,今年9月,瀚蓝环境就利用现有能源与固废产业协同进行创新,实现了餐厨垃圾沼气制氢,在广东佛山建立了全国首个大规模沼气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年产约2200吨氢气,该项目投产后既有效缓解佛山当地的氢源供应问题,又利于逐步降低用氢成本。
首创环保副总经理游美华也指出,只有通过资源化、能源化,才能真正将商业模式实现革新。游美华举例称,以污水处理为例,尝试在污泥集中焚烧后,将污泥有机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回收,还将焚烧以后灰分资源回收,实现再利用。另外,还能够通过水源热泵对污水处理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可降低整体处理能耗,更有望输出能量,为周边工业园区供热或供冷。
智慧化同样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在市政、环卫、物业等领域,智慧化平台的应用不仅能够让业务变得更加安全、高效,还能够为城市级固废全生命周期提供数字化管理,能够为全社会创造更多价值。”金铎表示。
■■ 走出传统模式寻求新增量
近年来,在现金流压力加大、毛利率下滑、传统业务增速减缓、同质化竞争加剧等诸多压力下,环保企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环保产业发展升级,未来市场增量十分可期。
“寻求增量的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再相同,当前环保存量业务亟待优化,效率需要提升,更需要环保行业为全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提升产业质量。”和君咨询副董事长李向群指出,“以科技创新为例,尽管目前业内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但科技投入强度水平仍然不高,建议企业认真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可以面向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和路径,为国际化积累经验。”
在安立佳看来,当前生态环境产业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时期,广大民营企业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大关键核心领域研发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以产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同时锚定“双碳”目标,积极参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流程绿色发展实践,加快形成生态环境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在湖州威能环境董事长张克兵看来,环保企业更应主动融入到地方发展,在地方产业规划之初就积极参与建设,在引入产业落地时积极助力企业降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集中较大的环保相关基础设施,集聚效应下有望带动周边企业共同节能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