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生态环境部推进重点行业减污降碳

■本报记者 林水静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12月25日   第 10 版)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集成电路制造、锂离子电池及相关电池材料制造、电解铝、水泥制造四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推进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发展主旋律。《通知》会带来哪些改变?要想将碳减排落实到位,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日前在答记者问时指出,制修订集成电路制造等四个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统一管理尺度、加强源头防控、推进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建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制造是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的重要助力,锂离子电池及相关电池材料制造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动力,电解铝和水泥制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行业。“以项目选址、清洁生产、废气污染防治、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等要求为指导,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集成电路制造、锂离子电池及相关电池材料制造、电解铝、水泥制造行业企业绿色升级改造,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电力行业减排潜力逐年降低的背景下,工业减排将成为今后一个时间段全球的减碳着力点。文件涵盖集成电路制造、电解铝和水泥制造等高排放行业,从政策的高度为推进企业工业减排打下预防针。”伦交所集团中国碳组负责人/高级分析师靳博阳表示,“另外,电解铝和水泥已确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如果从项目初始阶段就对待建项目的碳排放强度有直观认识,将有效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提升企业的减排意识。”

  ■■ 项目评价要求严苛

  《通知》提出,集成电路制造要严格防控项目环境风险,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确保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合理、有效;锂离子电池及相关电池材料、电解铝、水泥制造建设项目则均提到鼓励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今后,这些行业将面临严苛而又合理的环境评价要求。”葛建平指出,四行业环境评价要求中,集成电路制造、锂离子电池及相关电池材料制造、电解铝三个行业属于新增加的内容,而水泥制造行业相关要求则是在2016年政策文件基础上修订完善。与2022年《关于印发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四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的通知》政策相比,此次环评主要衔接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在适用范围上,充分衔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更加精准地界定其所适用的建设项目行业类别。在总体要求上,增加了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核算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减碳技术创新要求,强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要求。在项目实施方面,增加项目实施后的环境管理要求和环境监测计划;增加改建、扩建项目应全面梳理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或减排潜力,提出有效整改或改进措施。”葛建平进一步解释。

  ■■ 需要合力推进落实

  葛建平指出,尽管《通知》对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和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环保要求,但审批要求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对相关基础设施、装备制造需求提出了挑战。这对行业的短期发展可能造成一些压力。“在企业环评整改实践过程中,更替技术、置换设备也会造成额外的环境污染。但可以预计,迈过这个阶段,在统一管理标准下,行业长期发展一定有助于绿色低碳转型。”

  “落实行业碳减排可采用正向激励和约束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正向激励可通过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绿色金融来进行,可采取加强制度管理、加快碳市场扩容、加强信息披露、强化舆论监督来进行约束。”靳博阳说,此次《通知》属于加强制度约束,通过制定更严格的行业排放标准,促进企业提高减碳水平。

  “总体而言,行业要做到《通知》要求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适应、改进和完善,形成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葛建平认为,落实行业碳减排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一是可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全面的碳足迹追踪体系,引导下游企业的市场购买行为,实现上下游产业信息交换,进而带动行业低碳转型;三是创新企业低碳经济商业模式,如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交易平台,实现碳排放权的有序流转和交易,提高碳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优化碳价;四是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与政府应共同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低碳技术的应用成本,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的市场竞争力。